千家十职之木工驹泽利斋
茶道具中木质道具的原生朴质之美,还依赖于匠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木的纹理与木的连接中完美精准的契合度。它要展示的是木的本身的特质与美感。以最常见的泡桐为例,泡桐防水、耐热、轻便,耐久性也好,少说都能使用上三代一百年。此外还有杉木,桑木,都是属于软质的木料,便于加工成行。树木的生长,一圈圈长出的年轮是它的生命的节奏。木纹拼接完全契合的时候,这本来就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而不需用过多的工艺去画蛇添足。每一位指物师的仓库里,都会收集有大量的板材,它们同样需要一个很慢的时间来静置安放,经历一年四季温湿的变化,以保证将来成型后不易变形。木头即使被截断之后,它的生命也还会延续。新切开的柏木,颜色会慢慢的发生变化,这是木的表情与变化。像利斋制作的不刷漆的利休形的木质作品,比如木质的水罐,花器下垫的薄板,盛放花用的花台,在使用前,要求用水或湿布把木器全部打湿,以在木的表面能够形成一个水的保护膜。这样不容易吸附人手上的污垢或者油质。只有这样精心的使用,木的变化的魅力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虽然是细微的,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当你像拜访在神坛上的祭祀品一样干净的使用它,它变会在岁月中出入成一层不染的样子。
也许与其他各家不同,利斋没有留下华丽的作品。许多作品有时也会组装在茶室中,成为茶室内茶棚的一部分,默默而无闻,他没有试图创新也没有要突破原有的规治,而是代代严格遵循利休时代的尺寸,这一份这默默无为的坚守,其中的克制,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容易。这种如利斋的木器一般,没有丝毫的修饰,清净无垢,以一种木勒的表情面对华丽的现实,在粉墨登场的人际关系中保有铅尘不染的落落大方之美,或许不仅仅是从审美上值得我们细心欣赏,由这样审美所带来的价值观也不得不让人反思,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能称作为美,美的灵魂又是什么。
-
豆友20595866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3 14: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