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思想史》所引书籍(附钱先生相关专著)

钱穆先生所作《中国思想史》,因在下国学未得门径,读来磕磕绊绊。所牵扯文献,多有不知,所以尝自搜罗。在此,姑且简明罗列,方便同好。同时,注意一并列出钱穆先生自己的相关专著,以供诸位参考阅读。
(四)郑子产,和(五)孙叔豹,都引《左传》,发其思想。于此,特别推荐经典版本:《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版本,逐节解释。
此外,可以看看钱穆先生自己在《中国史学名著》中对《左传》的理解。
(六)孔子,皆引自《论语》。
诸位可以另外看钱穆先生著作《论语新解》,逐章解释。
在下孤陋寡闻,读书甚少,但是觉得《孔子传》是钱穆先生写得生动的一本孔子传记,以《论语》《春秋》和《孟子》印证《史记》来理解孔子一生的思想。
(八)墨子、(九)杨朱、(十)孟子,主要都引述《孟子》。孟子实际上对墨子、杨朱作为“反驳对象”,有真实恰当的见解。
此外,可以看看钱穆先生自己写的:《四书释义》
(八)墨子,除了引述《孟子》,主要当然是引述《墨子》里的第一手资料。
(十一)庄子、(十二)惠施与公孙龙,都引述《庄子》。惠施与公孙龙,与庄子同时,互相辩驳,于是《庄子》存其思想言论。
在此推荐看钱穆先生自己写过的庄子:《庄子纂笺》
钱穆先生另有《庄老通辨》,在此一并提供参考。
(十二)公孙龙,部分来自引述《公孙龙子》,部分是引述《庄子》。
(十三)荀子,荀卿之言皆引自《荀子》。
(十四)老子,基本来自《老子》,还引述了《荀子》《庄子》的评价。此外可以看《老子译注》,解释详细。
(十五)韩非子,引自《韩非子》。
诸位还可以参读钱穆先生的名著《先秦诸子系年》来加深了解先生对诸子百家的理解。
(十七)《易传》与《中庸》;《易传》来自《易经》中。或者可以看单行本。
(十七)《易传》与《中庸》;《中庸》来自《礼记》中。或者可以看单行本,往往《中庸》与《大学》一起,都是《礼记》中单独被收入“四书五经”的部分。
(十八)《大学》与《礼运》;都是来自《礼记》中。可以看《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都收录进去。
(十九)邹衍与董仲舒,董仲舒的思想以《春秋繁露》为举例。
(二十)王充,引自《论衡》。
此外,钱穆先生自己也有专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详细探讨两汉学术。
(二十二)王弼,思想从其注《周易》与《老子》中见得。
(二十三)郭象与向秀,从其注《庄子》中见得。
(二十四)东晋清谈,以《世说新语》为例。
(二十六)竺道生,引述多处,来自《广弘明集》、《肇论疏》、《维摩经》生公注。
(二十七)慧能,从其口述成书的《坛经》而来,亦称《六祖坛经》。
(三十)周濂溪——周敦颐,主要引自《太极图说》和《通书》。
(三十一)邵康节——邵雍,主要引自《观物篇》。
(三十二)张横渠——张载,主要引自《正蒙》。
(三十三)程明道——程颢,(三十四)程伊川——程颐 ,基本引自《二程遗书》。
(三十五)朱晦庵——朱熹,主要摘录《朱子语类》,部分来自《四书章句》和《朱子文集》。此外,还可以看看钱穆先生的著作《朱子新学案》和简要的《朱子学提纲》。
(三十六)陆象山—— 陆九渊 ,主要来自其《文集》与《象山语录》。
(三十七)王阳明——王守仁,皆是引自《传习录》。
钱穆先生对王阳明的学术有专门的论述,可见《阳明学术要》。
此外,可以参读钱穆先生的《宋明理学概述》。
(三十九)王船山——王夫之,主要引自《周易外传》和《尚书引义》,部分来自《诗广传》。
(四十)颜习斋——颜元,引其《存学编》、《存性编》、《存人编》(收于《习斋四存编》)和《习斋记余》、《言行录》。
(四十一)戴东原——戴震,引其《原善》、《绪言》、《孟子字义疏证》。
(四十二)章实斋——章学诚,引其著作《文史通义》,谓其以史学代经学。
此外,可以通读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其中对以上思想史作更详细的论述。可以目之为《中国思想史》之详篇。
另外,还有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可以为姊妹篇。
在此书最后,拓展了近代思想未能融汇中西的原因剖析:(四十三)现代思想。还在最后一章,简述了“国父”的思想,钱穆先生对之可谓“推崇备至”。
(四十四)孙中山——孙文,“国父”思想主要见诸《三民主义》与《知难行易说》(收录于《建国方略》)。
在下才疏学浅,望方家指正。
層云
戊戌年夏于南山
附录:
大陆常见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主要版本:九州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出版社
九州版全集:钱穆先生全集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册数: 59
九州版本: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册数: 29
九州 精装简体横排版本:钱穆先生著作(简体精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册数: 19
三联版本:钱穆作品系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册数31
三联新版本:钱穆作品系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册数: 20
商务印书馆:钱穆学术著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册数: 8
当然还有很多单行本,收录于其他系列的版本:
此外,容易见到的是台湾的素书楼基金会版本。有些书籍国内版本似乎未有。
台湾版: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蘭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