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拍摄中,特殊天气的光线处理(黄昏篇)
外景的拍摄是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的。太阳是大自然唯一的光源,照到地面上的阳光能形成多种多样的光效,这便为外景的拍摄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可能。
自然光会随着时间、季节、地理条件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外景拍摄中,我们只能按着阳光变化的规律,选择我们需要的拍摄时间、地点和方向。由于感光材料不能在视觉上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外景拍摄中,摄影师还常常需要利用人工光来做补充,有时甚至完全用人工光模仿和创造出跟自然光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
之前的文章中,电影摄影师讲述了阴天以及雨雪天气的外景照明技巧。这次,电影摄影师将分析如何创造雾景中的光线效果,以及黎明黄昏时的光线处理。

雾景的光线处理
雾景是指有雾的场景,它是由悬浮的水分子以及烟尘等空气介质所形成的,也是电影摄影中常见自然效果的一种,使具有特殊的造型表现力。空气介质颗粒产生了大量的散射光,提高了普遍照明的亮度,使景物像披上了一层白纱,明暗反差小。顺光时一片灰白,使人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逆光时则像透过一层层纱幕看景色,景物近暗远亮,层次分明,透视效果极强,而景物细节部分表现为朦胧一片,只有轮廓较为鲜明,并可以净化背景形成简洁的构图。

雾景的光线处理难度很大,因为用平光和侧光照明时,白色的雾几乎会把光线全部反射回来,在画面上形成白茫茫的一片,失去应有的层次和空间深度感。如果用灯光照明,则会把灯前的光束再现出来,造成失真。日景的雾一般不用人工光照明,拍摄时多采用逆光位置,这样能增加雾的空间深度感。而镜头焦距越长雾越浓,越短雾越淡。

夜晚的雾要用人工光照明,而且要用高强度远距离的平行光线照明,因为用较近的人工光(直射或散射光)照明时会出现光束。夜景的雾有时可用环境中提供的光源照明,将这些光源灯泡换成大功率的灯泡,使其既做环境的光源,同时也照亮周围的雾气。这些环境光源处在画面深处,而前景不能用灯光照射。雾天地面潮湿,拍摄时应在地面特别是前景地面洒水,因为潮湿的地面能反射出光源的亮斑,给较暗的前景地面增加层次。

黎明黄昏的光线处理
黎明是指从太阳升起之前到日出的这一短暂的时间过程,这一时段光线由暗变亮,变化迅速;黄昏是指从太阳落山之后到夜晚降临之前,其光线由亮到暗,同样也变化迅速。有各种不同气氛的黎明和黄昏光效,例如在影片里可处理出明快、抒情的黄昏也可以处理出黑暗、阴森的黄昏。两类气氛不同,光线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比如可以处理成明快的黄昏:太阳刚刚落山,天空有较强的余晖,景物较明亮,虽然失去了阳光下的细节,但层次还较为丰富,一切景物开始朦胧。这个时期可以利用现有光拍摄,也可以用人工光加以修饰处理。

还可处理成昏暗、朦胧的黄昏:太阳早已落山,夜色即将来临,这时的天空光微弱,景物暗淡,失去细部和层次,一切都处在朦胧之中,出现昏暗、压抑和阴森之感。这种气氛的黄昏镜头,一般都是在黄昏刚开始之际拍摄,与前者不同之处,是利用曝光方法控制画面的暗调子气氛。在拍摄远景、大全景时,应注意景物大层次的选择和表现。在昏暗的地面景物中,往往选择一些较亮的物体如河流、湖泊、浅色路面以及天空等衬托景物和主体,构成画面大的层次。

人物在全景里,可以处理成剪影形态,利用天空、河水等较亮的景物衬托人物,表现其形态和动作。在近景里可以利用人工光对其进行加工修饰,使其呈现出半剪影状态,使观众能看清其面貌。照明人物的光线不宜太亮,而且尽可能要有光源依据,如模仿微弱的天光、河水反射光,以及远处灯光等。人工光的处理要保持黄昏时刻的光线特征。黎明时刻的光线处理与黄昏时刻方法相同。

本文摘编自后浪电影学院《电影摄影照明技巧教程》

前期回顾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白客主演的《大风杀》,能打响“五一档”吗?
- 创作不自由的伊朗,为什么总能出大师级作品? (5人喜欢)
- 陆川的《借命而生》真把秦昊坑了吗? (1人喜欢)
- 解码天坛奖:左手时代,右手市场 (2人喜欢)
- 他凭《英雄》获最佳音效大奖,却说技术不“值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