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哲学阅读脉络
查看话题 >哲学能否弥补信仰与美育的缺失? | 刘苏里评《季风青少年哲学课》
哲学,大概是日常阅读和公共讨论被提及最频繁的学科之一。自然它也不止是一门学科。
苏格拉底有句话,中译过来,就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不管哲学如何被定义,它都必然需要思考,去克服狭隘、偏见和顽疾。而要真正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却是一种挑战。晦涩的哲学内容尤甚。
不少学者、书店或出版机构都做过尝试。比如曾经的上海季风书园,他们邀请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以中国语境为背景,主讲经典哲学命题,汇集成《季风青少年哲学课》。全书共分为八讲,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今天的作者刘苏里从“哲学能否弥补信仰与美育的缺失?”这一提问谈起,对该书作了他的评价。
撰文 | 刘苏里
(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很多人一听“哲学”这个词儿,掉头就走。因为哲学家(在有些地方叫“哲学工作者”)也好,普通读者也好,甚至你自己,要么把哲学“高大上”化了(的确,多数哲学书不易读懂),要么根本没说清楚哲学到底是什么,跟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关系……总之,掉头就跑。
我不敢说《季风青少年哲学课》对“高大上”去了魅——毕竟讲者都是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在大学专业教授哲学,即使面对十几岁的青少年,也难免“哲学腔”——但我敢说,以我的理解力,8位讲者的解说,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不容易。

哲学、信仰与美育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这本书的其他特点,后面会专门讲,我想趁机先谈谈两点关于哲学的个人考虑。
第一点,“哲学能否弥补信仰与美育的缺失?”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想起了蔡元培先生,而想到的。1917年,蔡元培在一次演讲中,提议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并且也因此“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议,影响广泛、深远,不时有人因感慨中国缺失信仰而提起它来。我不知道,蔡先生“美育代宗教”,是否策略性考虑,但我知道“一代发财,三代穿衣”的道理,就是学会穿衣服,都得花掉三代人的生命,要是学会欣赏美,是不是要花更多时间?读《哲学课》,让我胡思乱想起来:“代替”美和宗教的,哲学或许担当得起这个角色?
很自然地,你和我同时会想到第二点,就是“哲学是什么,它可以担得起‘代替’美和宗教的角色?”据我几十年的读书观察,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法儿达成共识。但有关哲学的起源,好像有个比较一致的说法,“哲学起于惊奇”。一会儿我还会转过头来就这句话再聊几句。我先谈谈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说法。其实《哲学课》第四讲,陈勇老师专门讲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下面两段话,是我读第四讲的笔记:
什么是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说,它有三个境界:享乐的生活、追求荣誉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它们是递进关系,由低至高,后一种生活方式,是以前一种为基础的。 那么,为什么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呢?这里涉及对哲学的理解。沉思的生活,其实就是哲学的生活,也就是追求智慧的生活,追问我们为什么生活(活着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以及怎样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一句话,在各式各样、各种各类问题的追问中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这才是哲学的本意,更准确说,才是人生的根本意义所在。虽然只有少数人才过得上这样的生活。但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人是有条件过这样生活的,但未必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他们要么对此不感兴趣,要么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但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它就是人生的最高级的生存状态。
就上面两段笔记,我还想做几句发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说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这句话有点厉害,甚至苛刻。但我认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大家都知道,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本意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把苏格拉底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再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哲学是什么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说俗点儿,哲学跟人选择如何活着有关,或者干脆说,人哲学地活着,生命才有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可说,人向哲而生,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可以代替美和宗教信仰。
如果我没理解错,所谓哲学的“惊奇”,就是对人的存在,人与他人,以及各种事物关系的探寻和追问。大家不妨静下来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在“探寻和追问”中度过一生,那该是怎样的一生?具体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你每遇各种人、事,都能停下来多想三秒,更可能的不是增加了烦恼,而是脑子不犯糊涂,更少上当受骗。

“高大上”与普通日常
“以哲学为武器,迎击所有的不公和邪恶”
现在,我们回到《哲学课》这本上来,说说它的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它援引的例子,引用的充满哲理的句子,当然包括各种理论、思想实验、事件等等,大都来自西方,虽然偶尔可见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等等。在全部讲读中,到处可见对英语、德语、古希腊语的引用。因为书中谈论的东西,艺术、科学,生命、死亡,智慧、真理、意义,幸福、美德、正义,以及真假、对错、好坏等等问题,都发源于西方人的思考和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生活、工作、思维等大多数概念、观念、理论,其实大都来源于西方,都是西方近现代四五百年知识、实验、思想的结晶。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祖上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认清一个现实,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或者说我们即刻生活的世界,它本质上,是被西方的知识、实验和思想塑造的,我们要有所贡献,有所发现和突破,最好的办法,不是回到自己的过去,挖掘古典的知识、观念、思想和技术创造,而应该在过去四五百年的基础上,再融进我们过往的经验和资源,养育出新的花朵。哲学、科学、技术如此,文化、观念理论和制度,亦复如此。任何企图拿出自己的一套特殊的知识、经验来应对四五百年的积累,以体现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独特样式,不仅徒劳,而且贻害无穷。
第二,如何让“高大上”的哲学,进入普通人的日常?首先要破除哲学专业的壁垒,既有语言的,也有概念框架的,还有思维套路的。这一点,刘擎老师的第一讲,是个典范。
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或许还知道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但要知道贝克莱、普特南就比较困难了,再说到杰克逊、葛梯尔,估计连许多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未必知道。
但这些名字,都出现在刘擎的讲座中,他是怎样让普通人认识这些哲学家的呢?就是通过各种“思想实验”,各种例子,比如龟兔赛跑、飞矢不动、芝诺悖论,而这些例子和实验,跟我们可以理解的日常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只是我们平时没在意它们跟哲学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有那样一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很认真地思考过它们,而当刘擎将你熟悉的事物跟某位哲学家联系起来以后,你如此容易地知道并记住了他们。
维特根斯坦讲过“私人语言”问题,如果在维特根斯坦本人的书中,估计你首先不会去读,其次,读也未必读得下去,再次,读下去了,未必读得懂。刘擎用人人都有的有关“疼”的感受作为例子,一下子就把什么是私人语言的问题给讲清楚了。刘擎的讲解,不仅激活了你对私人语言过往的感受和经验,甚至还会激发出你某种智识上的乐趣,因为某次跟朋友争论,吵了两个小时,最后发现,你俩谈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或对问题的理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俩小时相当于鸡同鸭讲,各自对牛弹琴。到这时你在读读下面这句话,“语言规则源自共同的用法,语义的意思是在语言游戏的使用中形成,而语言游戏是公共游戏,你一个人不能独创一套有意义的语言。”就可能比从前没由来地读它,真正多了一层理解、懂得。

再比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也就是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定论”,就是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伽利略用两块不同重量的石头做了实验,结果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刘擎说,或许伽利略根本没跑到比萨斜塔做这个实验,他只是通过逻辑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要知道伽利略是怎么做到的,可去读本书20-21页。刘擎的结论首先是,“逻辑很有力量,会帮助我们清晰地思想”。但问题比这要复杂些,因为存在一个叫“逻辑悖论”这回事,所以逻辑“有时又会迷惑我们”。
第三,《哲学课》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传统”的继续。什么传统呢?给年轻人或普通人讲哲学,也可以说是哲学的普及化传统。我可以随手举几个例子,作者有中有外:《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 《101个哲学脑洞 》《哲学起步 》《哲学课的逆袭 》《14岁开始的哲学思维训练 》《哲学的历程:西方哲学历史导论》《思想:哲学基础导论 》《30秒探索书系 :哲学 》和《通向哲学的后楼梯:34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等等。据我观察,这股潮流,并非悄然而至,但不被媒体注意。它的规模如此之大,来势如此凶猛,说明它们深受市场(读者)欢迎。季风书园2015年便着手这项事业,可谓独具慧眼,而所有参与的讲者,履行了应有的责任,把“艰涩难懂”的哲学,送到每位年轻人的手里。
这项事业,在一个信仰和美感缺失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想,把哲学引进每个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并通过它,训练对美的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踏上爱智慧、追求智慧的道路,或能拯救我们自己于焦虑、怨怼,进而以哲学为武器,迎击所有的不公和邪恶的侵袭。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苏里。编辑:西西。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是陈越雯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20 22:09:32
-
蓝色鲸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03 02:14:54
-
在漫长的旅途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1 00:52:00
-
Weiy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2 00:00:46
-
二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2:24:43
-
大胖猫脖子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2:04:26
-
红胡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1:02:11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0:57:24
-
恐怖海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0:55:58
-
陆瑶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0:32:37
-
silen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0:26:56
-
甜月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10:15:23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主义理论的百年困局 (10人喜欢)
-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动物伦理 (25人喜欢)
- 韦庄《菩萨蛮》:大愿未了,一个地方再好,也留不住你丨周末读诗 (20人喜欢)
- 2025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在即,这些入围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 (17人喜欢)
- 20年前的今天,一位社会学家走了,他的学术人生既喧嚣又孤独 (3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