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导演精选集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一一》




1.

简评:该片是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独立故事构成的集锦式电影,影片时代背景是渐进的,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成长的四个阶段。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记忆主题,风格上清新朴实的纪实影像带来了开拓性意义。
2.

简评:该片具体概括了今时台湾中产阶级的整个人际关系面貌,对爱情、婚姻、亲情、事业等各方面都做了相当深刻的探讨, 复杂的结构方法和开放式的结局都是台湾电影前所未有的创举。台北三部曲之一。
3.

简评:该片是对台湾都市生活及人性蜕变的个人观察,虽说主题阴郁、风格冷淡、手法疏离,取样也有失偏颇,冷漠得让人无法在一个清晰的是非观念中为某个个体施予同情,但其以点盖面的社会批判风格,还是在浮躁的故事结论中给予了观者少有的冷静,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作者观,是拒绝了主观情感依偎的逻辑性创作,史无前例地将台湾现代社会的时弊与人性的沦落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成为一场悲剧的导火索,更成为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台北三部曲之二。
4.

简评:一个黑色而又发人深省的影片,对城市生活的怀疑与思考,对现实主义的黑色颠覆,理性的犀利和人文的悲观,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加剧个人的绝望与无助,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符号,成为一种极度富有现代主义批判色彩的城市声音。台北三部曲之三。
5.

简评:庞杂却清晰的人物,繁芜不凌乱的叙事,少男是痴男,少女是怨女,天天爱恨交织,爱不成爱,恨不成恨,多少曲折幻灭挣扎激变,动荡年代里人心难安,复杂情绪下人人自危,青春的变与不变都很残酷,少年之死的悲壮,少年心死的悲悯,少年必死的悲哀,刮开青春那几个刀疤,看看血淋淋的真相,流血的伤口被时光治愈,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那几个伤口及寓意,少年的倔强与愤怒,在生存意志里莫名消失,反而暴力成了最后的浪漫,时代的动荡反映到人的内心,人与历史狭路相逢,人想夺路而逃,历史寸步未让,最后两败俱伤。
6.

简评:宏旨大意审思姿态,一部试图伟大的浮世绘式万花筒式的作品,年轻人交叉追逐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离奇荒谬祸福难测,爱情友情自我认同,纷纷上演着不算故事的故事,一台千丝万缕的人情闹戏,这部分人的生活缩影展现了这个急剧动荡的时代,勾勒了一幅交响音乐般地繁复和百科全书式地庞杂的众生画卷,也体现了文化先锋敏锐的感受性与责任心。
7.

简评: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过分忙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疏于精神上的思索,很多人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却缺少了精神上的寄托,于是,大家似乎真的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等着别人告诉他该如何去做。该片即是警示民众,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危机,试图说清国人的阴暗一面,不敢舍身决斗那就向社会低头,但还是无法掩饰这个社会的荒谬和腐朽,现实并且更加尖锐,富裕的城市实质贫乏的精神,海量的国骂和对白令人感受到侵略性,话里藏刀,昭示着极度的分裂。
8.

简评:该片勾画出一幅完整的台湾中产家庭生存状态画卷,婚礼起葬礼止一帧一生洗铅华,小孩好奇成人看不到的,就挪步走进它,渗润人际关系:蒙童稚女中年老叟,困惑情愫危机慈悲,再活一次也是差不多的结果,娓娓道来节制的日常冷静的触动,生活并无另外,相濡以沫的一对生命落得相对无言,还在参透人生命题就被世界看老,不懂生之疲惫,活着慢慢懂。镜头避免群众场面,在视觉上尊重适当的距离感和空间感,同时声音又犹在耳边,抹掉的只是物理意义上声音的影子,嘈杂不清相互干扰的声音,意义不明确的对白,声音的影子却在生理上留下来,每个观众都是姥姥,听他们诉说。婚礼、婴儿满月和葬礼三个仪式,把人生中各个阶段的苦恼都淡淡地罗列了出来,凝造了相当距离感的静观远镜,自成一格的调度把影片的调子压抑得非常淡然,力求做到“去戏剧化”,为的除了是要说这样的情节并没什么特别,乃是人生必经之外;也把观众抽离自情节,建构着一个反思的空间,让人向自己心内回塑,把自身经验搭通。再来观众或者会发现影片借了许多几乎必然会临到人身上的事造为象征,婚礼,意味着又一个家庭的诞生;婴儿,让你想到了生命;然后婆婆的昏迷带来死亡的威胁。这些设置提醒了观者几个生命中不能逃避的问题——家庭、生命和死亡。而且,影片内存在着的都是些典型人物,没有一个特立独行,他们所遇到的也是一些平常不过的事,这些种种相加起来,为的就是把各段生存的真实状态都临摹出来,建构一个讲究细致与实感的人生模型。然后近三个小时的片长,还有多条分别可独立成章的支线。何以导演非得把这么多个人物的故事一次过说出来呢?那除了因为要把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包揽其中之外,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阶段并置交错互为呼应的立体的呈现方式,让观者可以站得更高,把人生这条线状物以一个更立体多面的形式被看见,同时也强调了维系着人的家庭价值。当死亡临到自己的附近时,我们自然更懂得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需要的是面对现实,然后就会发觉,其实没什么好害怕,也没几多好悔恨,此为成长,此为人生。影片的重要性在于其把家庭价值重新强调于这个分崩离析的当代都市,同时为写实主义电影借典型人物塑成社会模型的手法套于一个家庭之内,以人生状态取代社会现象。
© 本文版权归 豆友18214318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读书的阿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1 01: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