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扎·乱·莫扎特的脚塞进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陆陆续续看了两遍,还在继续重刷。第一遍恨不得全文摘抄的热潮过去之后,一种从灵魂底部升起的不满足让我开始重新以批判的眼光看这部好评如潮的名剧。尽管现在看来,半夜的呓语已经显得狂妄而不公,但那种如鲠在喉的滋味,终究需要得到自己的正视。
发表于 2018-8-17 03:38
尽管对歌爱到了骨子里,但我不太愿意肯定德扎 因为始终觉得,跟冰雪奇缘一样, 那个引得无数舆论赞叹憧憬的主题,很大程度上是剧作家夹带的私货。 莫扎特固然是一个被自己吞噬的天才 就像弹幕也一直在刷的梵高一样。(梵高的各类传记作品也是看得人脸酸) 但是,生活不是传奇,即使名人的人生,也并不都是好故事 。更不是所有好故事都能被提炼出主题,也不是所有传记都能给人当头棒喝 这么一部以人物为主题的音乐剧里,应该传达的究竟是什么氛围呢?是要纪实,还是要主义?就像,是要牛奶,还是要黄油?难道你竟指望一个人不加修剪的一生,轻易就散发得出烹调蒸煮千锤百炼的滋味吗? 很多歌本就优秀,不需要再刻意去乘一阵东风。 把东风留给春天的花吧。
回到莫扎特。。音乐剧的名字就注定了叙事跟抒情两部分的激烈碰撞。莫扎特是一个现实的人,无论他已经多么非凡,围绕他发生的种种事实,也依旧支撑不起剧作家定下的这个抒情方面达到了某种极致的高级主题。 最简单的例子:当莫扎特跟主教分崩之后,剧情中他在狂喜自己终于摆脱宫廷得到自由;而高唱出的却是痛苦:怎样摆脱自己的影子(影子被作者设定为了他的天才)(这个设定也非常流于理念,焊死一般),怎样才能真的自由。当时境况的他真的可能做出如此深度的反思拷问吗?而收起这首歌之后的他也并未看出有任何经过深化或改变的迹象,无论是对自我的态度还是对才华的态度。甚至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看出他做过任何战胜自我方面的挣扎——痛苦不等同于挣扎,受挫更不等于成长。一切华美的歌词都只能在逻辑跟理念的世界行走,放到剧中却充满像素不够般的锯齿。 无论是“我就是音乐”“人如何摆脱自己的影子”“星星上的金子(独自去远方)”(这个稍好一点)“这怎么可能(理智无用、批判死去、美才是终极力量)”“平坦之路必将通向谬误(精英/大众之争)”“总有一处能尽情起舞(颓废而自由的享乐主义)”,总跟剧情事实有着微妙的脱节感。歌词均能触及某些人性的硬核,而回到剧情,却依旧无非凡夫俗子、生老病死,笔画粗糙——生活本就如此啊。但这种落差放在音乐剧中却令人实在焦虑,难道不应该以音乐服务于剧情么?为什么《莫扎特》仿佛是一台以才华理想为题的征文现场,而唱出这些歌来的角色总要让人不禁怀疑是否突然出窍、临时换稿,或是另个高人在做背后枪手? 因为唱这歌的不是剧中人,而是剧作者。他想展示的也不是莫扎特,而是他自己。于是,他把莫扎特的脚塞进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思考、反思、评价,全都来自于他——一个文本以外的独裁者。 隐喻虽好,多了犯傻。鸡汤虽浓,喝了犯困。
剧中人、也是有关莫扎特的现实中人,因为历史的风干薄透,根本已经支撑不起这些足够好几部最伟大的小说来探讨的问题了。一切天才般的舞台设计、音乐统筹,却反而衬得这舞台中心的莫扎特的人生平淡庸俗,面目可憎起来。 唯一可惜的是, 连莫扎特都不配 的话,还有谁能配上这些歌呢。 所以,还是就让它以一个模糊的莫扎特的脸庞,继续响在我心间吧。
我倒宁愿看到一个虚构的破坏事实的莫扎特,只要能把这些歌的故事演全给我看。 如果他们都为这崇高却干枯的哲理而鼓掌,那就让我为一个浅薄却色彩纷飞的生活站队吧。 德扎再好,在我眼里已经本末倒置。
2018-8-17 04:27
还有。德法的歌会不会有点太过密集了呢。 泛滥就会疲劳麻木。 以及歌曲内容跟剧情的结合程度也必须非常用心地把握,牵涉过深、不具备普遍性的感情无法作出好歌——很多时候都让人想大喊你不如直接念词算了求你了节约点时间;但一旦太深入一种情绪脱离剧情土壤又会变成千篇一律的套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好的音乐剧歌曲应该像水藻,具有在同一种介质里摆动的同调感,又能以自由的方向延伸穿透触摸到不同角落;而一旦被提取之后,咂摸一片,便能令人想起那整片海的滋味。
2018-8-17 13:05
再改改对德扎的评价。 第一个剧本上的断裂是曼海姆部分,之前还是行云流水鸡汤浓滑的。 用姐姐的一首歌链接了家里和曼海姆。但这歌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跟后面的对白(暗示主教阻挠)放一块儿大打折扣不说,氛围还没烘托好就匆匆下场了。随即是岳父一家人的出场。也是现代装束和很多象征式的布景。真心觉得这是最大的败笔。 荒诞派也不是这样的,我欣赏让莫扎特穿现代服饰,也欣赏康斯坦斯的短发。但是全场、一整家人都穿得纷乱复杂既丑且俗,不仅破坏了整剧的美感,也削弱了莫扎特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姐妹俩里面姐姐长的太丑-_-||(名字太长,以后还是叫A吧) 好吧忽略太丑。总之这一段加入,可能是出于幽默需要,可能是为了舒缓剧情节奏,但把它作为莫扎特在曼海姆的唯一一场戏,如此突出,对整剧调性跟感觉的传达有很大冲突。而且,反复在萨尔兹堡与莫扎特远游地的切换也影响了观众入戏。
巴黎设计感很好。但舞台效果不太好,观众地位太不明显,全靠台词。我认为是作者的放不开。 《多么残酷的生活》作为妈妈死后的一次情绪爆发,同样很重要 但主题却更加混乱不相关,最后的着力点居然变成了“这该死的孤单”“我在哪里都得不到爱”,在那痛苦的叙说这凡俗人事庸庸碌碌尔虞我诈。我?????即使是“这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感触也太过浮夸。作曲者根本缺乏这种亲人离世的深度感受,同样在接近结局处爸爸死时的反应也是差强人意,每每只能强行歪曲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矛盾上去。父母在他情感世界的地位究竟在哪儿?他有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死亡可能负有的责任?这些隐含其中的重要话题,完全看不出来。 再联系剧情口口声声的“除了上帝最爱爸爸”,就更让人莫名其妙。 再比较一下《歌剧魅影》里面Christine深夜在墓园对父亲亡灵的一段哭诉。其实那首歌是非常出戏的,据说韦伯是为莎拉布莱曼悼念亡父而写,在剧情里联系其实比较牵强。但通过捏合前后剧情(前制造全场激烈的矛盾冲突场面,后引出魅影与子爵两股力量的一次深入角力),竟然让观众的感情奇迹般地就接续下去了。而这首歌本身呢?第一个词唱出来,那种震撼人心的孤单痛楚就把所有人的内心都紧紧摄住了,同时也就使得C的个性形象也不再只是个单纯的夹在两个男人中间的玛丽苏,她对父亲的信仰、曾经相依为命的深情、她对魅影的情感投射、她始终挣扎想要走出的那股柔婉却坚定的力量——至今仍是我觉得女主最好的一首歌。
德扎将母亲的死用了一种浓墨重彩的戏剧手法表现:七个观众的演出厅;第二天变成了四个;第三天只有一个,而且还是喝醉了酒进来睡觉的。在他还想鼓起勇气安慰自己的时候,一直坚持陪在身边的母亲却倒下了。 突然遭受这种打击,第一反应肯定是懵,第二反应可能是痛,第三反应则是愤怒这无情的世界跟毫无道理的命运——这命运既是母亲的也是自己的。 唯独不是跳到一旁唱:这该死的孤单。 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实在太浓,他欠他的人物一个自己发声的机会。
《萨尔兹堡已是冬天》,歌曲不错,转场也还很简捷利落。当然能再有个明显的过门更好。
席卡内德跟岳父一家基本一个毛病。削弱中心,莫名其妙,歌也不够好。 “有点思想深度,有点心灵震撼,要点轰动和奇迹,视觉盛宴,听觉享受”——这完全是音乐剧作者的自况。然而,里面的情感意味又是如此淡薄,说是讽刺嘲笑?看不出来。肯定揄扬?又不见得。这歌没有立场,只是人物需要出场,出场就是唱歌。然而,一切不以剧情为核心的唱歌都是耍流氓! 不需要提悲惨世界,提悲惨世界太欺负人。《西贡小姐》里妓院老板那一段,被人说跟这里风格很像。诚然,那也是个solo多到爆的主,但至少单看还是血肉饱满的,他的“美国梦”,他的市侩精明与商人头脑没有正常的出路,他讲他的想法,能让观众有所触动,真正变得了解他,他的一切行为也因此有了根。而这里呢,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通俗派的作者,惯于追求掌声,没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几十个演员来为他伴舞,大张旗鼓跳一场,种种光怪陆离的道具,而主角只是在外旁观?同样的,这也差不多是他在萨尔兹堡的两场重头戏之一。跟完这个,为去巴黎跟爸爸争吵一次,又完了。而席卡内德这条线还要继续埋,只为后面请他写魔笛给他找妓女气走小康。真的有必要这样煞费苦心吗?我即使不知道他是谁,不也可以一样进行吗? 还是音乐剧已经模式化到了要求每部剧必须要有两个明确的世俗主题的地步?即使在一个预备以思想深度跟人性哲理为追求的剧里?
2018-8-17 14:13
莫扎特音乐方面的主张我也有些混乱:
萨尔兹堡小时第一次为女王演出,萨列里:乡野大众的审美
从巴黎回到萨尔兹堡: 爸爸:你的音乐不赚钱,写点通俗的! 莫扎特:通俗的我可写不来!
为国王演奏。 国王:挺好的就是音符太多了 莫扎特:对的音符当然不嫌多。我只会这一种作曲方式!
维也纳死前: 主教:你的歌满足于取悦民众的品味,而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下里巴人的喜好应该对你无足轻重才是。你爸爸也会这么觉得的。 莫扎特:音乐属于大众!品味没有高低贵贱!
想去维也纳时:我在维也纳才能出人头地,在那里一天比这里一年赚得都多,我要跟伟大的音乐家切磋,在国王面前演奏
跟主教闹掰时唱影子:虚名对我已经毫无吸引力,我要的是尘世的欢乐,再美的音乐都比不上恋人的爱抚
可是莫扎特明明自始至终都是音乐至上的啊?“牺牲了父母、姐姐、名誉、爱情”,为音乐失去一切?
还是填词又一高兴就放飞了?
鸡汤曲:星星上的金子。 写得真是特么的好,词好曲好意境好精神好,找不出缺点。
就是 跟剧情跟人物形象根本不合,又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歌词里用老国王和王子暗示莫扎特与父亲的各自心态 以期达到劝说莫扎特去维也纳的目的。重要的句子有:国王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但内心渴望却对王子说你要离开家踏上旅程!正是为了保护你,我才把围墙砌得这么高;但爱是有时能放手;爱是能与所爱分离;爱是不只考虑自己的幸福;爱是含着泪说遥远的地方星星上有金子坠落。
然后莫扎特跟爸爸一起静静滴听她唱了三分钟 情真意切。
然后唱完了,她走了。 爸爸:你要是离家去维也纳,我就去死。 然后莫扎特跟父亲和姐姐强势唱反调 最后离家出走。
我???所以放这首歌的意义何在? 强行为父子挽尊? 明明里面描述的感情就跟现实(剧情设定中的现实)表达的有落差,我们实事求是的来不行吗?他曾经希望儿子出人头地超过一切,把他当做获取名利的工具,但是现在他更在意儿子的现世安稳;尤其是他已经对儿子上一次失败的旅程——挥霍掉父亲的所有积蓄、上当受骗、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彻底失望,认识到儿子身上各种致命缺陷需要他在旁时时规正——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他内心在眼含热泪说:你去吧,好好锻炼自己,好男儿志在四方?
卖鸡汤也要讲基本法的!
各种模式化的哲理已经把这剧里的人物形象斑驳得让我看不懂了。
2018-8-17 18:19
再看几遍影子这里也还是觉得前后脱节! 难受困扰得想把自己的头发抓下来
放个网易云上的评论中和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