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社:三联书店 版次:2003-7 阅读时间:2018.8.13-2018.8.16
生活小事可以写成鸿篇巨制,日常小梦可以拉成万里长梦。
——题记
杨绛书中如是说: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怕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总有一声再见,是再也不见。
杨绛于93岁时出版《我们仨》,人生的阅历已沉淀。钱瑗和钱钟书都已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留在人世间。杨绛和钱钟书都老了,喜做梦!钱钟书安慰杨绛说: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后来杨绛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们仨在古驿道上相逢,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然后他们和钱瑗走散了,最后钱钟书也不见了。只留下杨绛一人,腿脚不便地爬上山坡,守着天边的云海和云海里已经消失的小船。她看见山顶上有很多的石头,难道那些石头都是望夫石吗?她已不知道。陡然醒来,她身处三里河的寓所之中。这里曾经是他们仨的家,如今只是她人生的客栈,她还在寻找归途。人活着就要面对现实,钱钟书和钱瑗已经不在了,她仍每天读书和工作,不曾有半分懈怠。于是有了《我们仨》,于是有了她一个人怀念他们仨。钱钟书曾如此形容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杨绛和钱钟书细水流长的爱情跃然纸上,原来爱情竟如此地平凡和简单。一次饭后的探险,一场午后的交谈都能激起名叫爱情的神经。杨绛说,钱瑗是她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她是教师团队中的尖兵。杨绛眼中的钱瑗像极了钱钟书。过目不忘的才能,懒散的性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像极了钱钟书。钱钟书不在的每一个日夜,有钱瑗在身边,就像钱钟书在身边一样。有了钱瑗之后,她再也不怕黑了。每一句每一字都在告诉我们,她爱得内敛而深沉,她爱极了这个家,爱极了他们仨。一个人思念他们仨,是煎熬,是痛苦,也是幸福!曾经一起随手写就的“生活石头”,是牵绊,是辛酸,也是回忆!
我很好奇钱钟书和杨绛的相处之道,夫妻之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马尔克斯曾说,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而他们将这种生活哲学运用到生活之中。钱钟书和钱瑗是懒散的性格,屋子里的东西的摆设显得十分随意,而杨绛是一个喜整洁的人。有一次,杨绛出国访问,钱钟书和女儿在家过得十分懒散和舒服,直到杨绛回来的前一天,他们才着急地收拾屋子。杨绛对钱钟书和女儿不做要求,她只是在他们随手处理之后再整整齐齐地存放一遍,而钱钟书和女儿对杨绛也不做点评,默默地接受着杨绛为他们整理的一切。控制厌恶即包容,把对方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是个体,就有不同于已的部分,当然也就不能以对已的标准要求别人。
《我们仨》中记录了钱钟书和杨绛自结婚之后到定居在三里河寓所之间的所有事情,近六十年的往事浓缩进一本薄薄的书中。他们经历了英法留学,钱瑗出生,逃难上海,北上清华等一系列的人生大事。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路上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岁月是他们最艰辛的日子。他们居住在没有暖气的办公室,寒冷的夜晚只能和衣而睡。小小的办公室只够放下两张桌子,一张属于杨绛,一张属于钱钟书。在艰苦的环境之中,他们也不曾放弃文学创作。《堂吉诃德》《管锥编》就是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被定稿,生活的窘迫从不曾迫使他们改变做文学的心。作家黎戈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杨绛和钱钟书追求的始终是一颗文学心,无关乎名誉和命运。
2016年5月25日,杨绛与世长辞,享年105岁。据说她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依旧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一百岁高龄的她头脑依旧清晰,精神矍铄。人们尊称杨绛为先生,这是对杨绛的高度肯定和赞赏,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的成就将永远地被世人铭记。如今,杨绛先生已经辞世,对她来说,这是不是她一直寻觅的归途呢?她是不是在古驿道上和钱钟书、钱瑗相聚了呢?如今,已经没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了,只有“我们思念他们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