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三观,再去看《小偷家族》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说,电影是记录下来的时间。
电影,也是时间流逝下的褪色底片。
《小偷家族》是25年之后,中国电影院再次大规模公映的金棕榈最佳影片。上一部戛纳金棕榈,是中国电影唯一一次拿到桂冠殊荣的《霸王别姬》(准确说是半枝金棕榈,与《钢琴课》并列)。
是枝裕和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记录了一个“拼凑家族”的聚散离合。
故事,始于一个即将结束的冬天,在夏天蝉鸣时,进入最欢快的阶段,又戛然收尾于下了雪的冬天。
感觉就像是杯中九十度的开水,渐渐变凉,最后像是没烧过一样,却又分明带着一种沸腾过的味道。

小偷家族,偷的不止是财物,还有偷来的爱的羁绊。
看不见、真实存在着的、没有血缘的羁绊,却给予了这群‘无家之人’家庭的温暖。
他们偷了别人的家人,在迷途中发现了对方、抱紧了对方,互相填补了对方关于‘家’的空白。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即使处在社会底层,卑微的生存着,依然追求着爱的光芒和坦荡。






因为世间万事不是非黑即白,总有着一些灰度地带,人性也之所以复杂。
孤独困苦的人,因为爱而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家。这才让人间不至于太绝望。
可这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家族同时也布满了裂痕:
治和信代觊觎着奶奶的养老金,当奶奶死去后,在家埋葬了奶奶;
奶奶经常去亚纪的父母那里“串门”,每次都能拿到三万日元的贴补;
一家人知道祥太被警察抓住,便打算连夜逃走……
这些毫不掩饰的真实并没有为人性作出过多狡辩。
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湖面之下,个体与个体的生命轨迹相互交叉,它们可能会形成坚韧的渔网,足以承受千斤之重,它们也可能只是附着尘埃的蛛网,大风一刮便散。
“一般人之间是以金钱维系的”
“我们啊,不是一般人”

人类总是在称呼里蕴藏巨大的情感和秘密。
『生下了孩子,就自然能做父母吗?』
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理由虐待甚至遗弃孩子的父母,可能配不上这个称呼。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一无所知就承担了一个人的一生,而自己也只是在摸索中前行。所谓的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皆如是。
由里的家庭,日常基本上就是,丈夫打妻子,妻子打孩子。
没有爱,家还能成为一个家吗?
妹妹亚纪在情色秀里,拥抱了那个说不出话的四号客人。
情欲太容易满足了,但爱从不能轻易得到,得到过爱的人才能学会去爱别人。
母亲信代因为被家暴,杀死前夫。而自己又不能生育。
所以,当年她捡到了祥太。
后来收留小女孩由里也是一样,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而每个人也都需要去爱别人。
奶奶在海边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无声地说『谢谢你们了』
谢谢你们给我机会陪你们长大。
家人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枝裕和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不然。
戛然而止的影片结尾,祥太乘着巴士向充满未知的生活前行,偷偷说了句“爸爸”。
对于玲玲来说,家人也许是春天花火大会中稍纵即逝的烟火,是夏日夜晚树梢上的风,是秋日金黄树叶织成的信,是冬天漫漫雪地里的背影,是那时候,和她一起吃饭的那些人。
血缘并非定义家人的唯一标准。一个家庭因太多方式连接,一起吃饭是一种,爱的羁绊也是一种。
世人衡量幸福的标尺,不是血缘,不是金钱,而是爱,以及由爱而生的羁绊。
爱是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爱,给了人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和谁会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和爱的人在一起。
爱的能力,让人能感觉到活着的热气。
常言道:有家才有爱。
可我反倒觉得,这句话反过来说更像是对的:有爱才有家。
片名《小偷家族》的日文是『万引き家族』
很喜欢『万引』这两个字,总感觉这两个字可能就是爱吧。唯有爱才万有引力啊。
有人问,璀璨夏夜里,那晚的烟花是真的吗?
也许是真的,只是那耀眼的绚烂短暂;
也许他们仰望的星空中,从未点燃过花火。

若你问,这是部怎样的电影?
我想说:这并不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