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秃了
查看话题 >为什么你不敢让自己闲下来
一个人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你不能闲着” 做为一种限制性信念
你不能闲着,你得努力,不然不行,常常是家庭或者学校或文化灌输给我们的限制性信念。
比如有的父母从小就喜欢跟孩子说:“不能闲着,你得努力学习”,“不能浪费时间。”
甚至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都在鼓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头悬梁,锥刺股”“秉烛夜读”等都在教育人们不能浪费时间,勤奋的重要性。
如果你乐于不闲,乐于勤奋,这件事情问题不大。但是病态的部分在于:有的人根本不愿意勤奋,却非习得了一种能力叫:不能不勤奋,不能闲,不能不上进,不能让自己太放松。
这就是陷入了完全置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情感需要于不顾的,强迫性勤奋,强迫性努力,强迫性上进。
这种强迫本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目标,而是监督自己不处在浪费时间,不处在不努力的状态,不然就会对自己很不满意。
这本质上是一种愚蠢的自虐。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术上的懒惰的典型表现。
古人虽然说要勤奋,但古人还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遗憾的是,在好多人习得规则里,非常教条,就是“人只能怎么怎么着,不能怎么怎么着,否则会怎么怎么着。” 完全没有一点辩证的灵活的看待事情和世界的角度。
也就说很多养育者 老师没有教会孩子灵活的辩证的看待问题,看待事情,只灌输了给了孩子一堆死规则,一堆由恐惧制造的禁令。
所以孩子在心理上就时刻像一个陷入在恐惧状态的白鼠,不停的在窜来窜去。唯恐停下来就会出现父母说的被打死。
是的,这样的孩子身体本能的放松功能被破坏,思考能力也被禁锢。唯独被剩余的是: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对付没有满足死教条所产生的惩罚性。
2.“生活必需忙碌”做为对世界的感知
如果说教条是通过惩罚的机制束缚了一个人的行为。那么潜意识的情感捆绑做为另一种机制,依然可以让我们活在束缚里。
我的前同事茉莉就是这样一个人。
每天都急匆匆的,在办公区里穿来穿去。她平时吃饭比我们快,走路比我们快,做事麻利快捷,像一阵风一样。
每次跟茉莉在一起,我都能感到一股浓烈的操劳忙碌的气息,似乎她整天忙的连水都顾不到喝。
可是遗憾的是,尽管茉莉这么忙碌,她的绩效跟我也相差无几,她做的事情是比较细致周到,但是一遇到出主意、做决策和有创意的事情,她就不擅长了。
有一次,跟茉莉聊,问她,为什么每天都要这么忙,连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不能耽搁,总感觉很赶的样子。
茉莉想了想,第二天告诉我说,或许跟早年家里的氛围有关。
原来茉莉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渔民,要养活好几个孩子,并不容易,可喜的是,茉莉家的几个孩子都学习很好,于是,要供这么多的孩子上学,对于身为渔民的父母来说势必感到很有压力。
茉莉的父母唯有起早贪黑的出海打鱼,业余时间接一些零活,让自己长年无休的忙碌,才能维持一个很大家庭的开支。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茉莉小时候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生活的艰难,所以她跟几个兄弟姐妹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给父母打下手,帮助父母干活,勤劳吃苦的个性。
这是一家有爱的人,父母全心全意供养孩子,孩子也全心全意的回报父母。
遗憾的是,正因为如此,茉莉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如此的操劳,如此的辛苦,如果自己闲下来,就像对不起父母一样,充满负罪感,会让自己产生对父母的背叛,而这种负罪内疚是她受不了的。
是的,此时的忙碌,哪怕是瞎忙,潜意识联系着的是跟父母的关系,甚至是对父母的爱的表达。
但这样的无意识的“爱”,却禁锢了茉莉对生活的新的感知:她的生活已经不再是一个渔民妹了,已经不再那么匮乏了,她需要闲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准方向,然后再努力,会对她的发展比较有利。
许多跟茉莉一样的人需要意识到:对父母最大的爱,不是继续保持跟他们同样的忙碌,而是更好的活出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幸福。父母并非需要她继续这样的无意义的忠诚。
所以,有时候,看到潜意识我们行为的动力,才能解除不必要的限制。
3.对自己要求过高 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一个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是不敢让自己闲下来的。一个极度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能让自己闲着吗?
什么样的人会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呢?
答:早年处在弱势位置,自尊受损的人,和背负着父母在活的人。
先说第一种,早年处在弱势位置,自尊受损的人。
比如早年经常被人看不起,被人耻笑,没有话语权,不被认可的小孩,容易在长大后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特别追求出人头地,以求有一天可以扬眉吐气,拿回自己的荣耀。
他们试图拿回的其实是早年受损的自尊心。
这样的小孩在成长中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发展出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来安慰自己,久而久之,分不清理想和现实,他们会固执的用理想的自己来要求现实的自己,不愿意面对现实,当理想的自己达不到的时候,无法对自己满意,从而无法让自己心安。
第二种:背负父母在活的人。
往往是因为父母有很多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统统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代自己去实现,因此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一直比不过周围的人,心理上处于劣势,内心极度痛苦,有了孩子后,就把这种克服劣势的任务通通放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能达到要求还好,更多的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处于一种自我不接纳的状态,因此他们没有能量让自己闲下来,因为还没完成“任务”。
还有的父母喜欢无意识的把自己的无能感向孩子身上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提出彼此矛盾的要求,要求孩子既要有这个优点,又要有这个优点,无法接纳真实的孩子。
比如要求孩子既要活泼外向,又要安静内敛。既要孩子妙语连珠,又要孩子不要多嘴多舌。
他们会在一种情境中,说孩子,你为什么不能活泼一点,外向一点,像莫某某谁。
又会在另一种情境中,指责坏,你为什么就不能像谁谁谁一样安静一点,你看人家多有气质。
……..
总而言之,就是怎么看自己的孩子,怎么不顺眼,浑身全是缺点。
这种挑剔型的父母人格发展比较有问题,他们本质上看不起自己,嫌弃自己,潜意识中就把这种看不起、嫌弃转嫁到自己孩子身上,以释放自己的情感虐待冲动。
在情感虐待中长大的孩子,无力辨别父母提出的要求的客观性,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要求,总是处于自我搏击的自我虐待中,自然不敢让自己闲下来。
不仅不敢让自己闲下来,让自己舒服下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以的。
因为他们习惯的是自我虐待。
4.忙是躲避父母打骂的唯一方式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家庭氛围不好,家庭成员间彼此充满言语暴力,拼命学习就成了他们拯救自己的一个孤岛。这样的孩子习惯了用忙碌、学习、乖来保护自己,长大了也不敢让自己闲下来。
此时的忙就是“懂事”的代名词。
即便长大了,我依然要做一个“懂事”的人,潜意识里还是如同一个孩子,在忙给大人看。等着大人的满意,夸奖。
5.对爱死心的人,忙是一针麻醉剂
有的人长大了成为工作狂,很多是为了逃避缺乏情感连接带来的空洞、无力和缺爱。如果没有具备爱人的能力,及获得别人的爱的能力,那么工作、忙碌就成了逃避这种情感缺失的唯一途径。
此时,工作、忙碌似乎是麻醉剂,麻醉的是一颗颗渴望爱而不得的心。
大城市经常会流行“不相信爱,只相信自己”的现代病。人们伪装坚强,不相信爱情,俗话说的人情冷漠、人情沙漠。
所以大城市中心理爆发危机的人比较多,因为环境缺乏很多情感支持和情感连接。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提防自己不要被一些大城市的集体病裹挟而去。
“你先是花朵,这个世界才是花园”。
没有人喜欢冷漠,越是在大城市,越是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6.闲的好处
最后来说说闲的好处。
第一,修复功能。
人的身体 心理 头脑都需要放松,不能一直处在疲惫状态。
马要吃草,车要加油,人要休息,作为一个生物的自然规律存在着。只有休息好,我们才能高效的工作。
但不准自己休息,因为没达到要求的人比比皆是。结果就是让自己陷入到一种忙碌的疲惫状态中去。既没有什么产出,也不快乐,唯一收获的就是:坚持了某种不让自己休息的意志力。
长期这样下去,就是大脑变的疲惫不堪,基本的身体放松 修复功能被打乱。
第二,思考功能。
一味的让自己陷入到忙碌中,会让自己处于“无脑”状态,也就是找不到自己。
很多人一味追求成功,但从不思索怎么才能成功。只是一味知道要努力、要拼搏啊,要发奋啊,要不睡觉啊。
好像虐待自己,发挥超常的意志力就等于成功一样。
实际上,努力跟成功没有什么关系。
那些成功的人首先是找准了目标,做对了事,才成功的。根本不是强迫自己努力成功的。
强迫自己努力,以为这样就会成功。只是在获取一种心理安慰。
“我努力了,我尽力了,那么我问心无愧了。”
或许这里面有对人生的一种逃避。
毕竟比起躲在人群中努努力的付出,思考人生并为此承担风险,对人的挑战更大。
第三,恢复个体独特的感觉能力,找到自己
每个人本身的都是有自己的天赋和擅长所在的。这种天赋和擅长潜藏在我们的感觉里。差别在于,有的人早早就把这种感觉给破坏了。
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孩子本来对弹钢琴兴致勃勃,但是家长固定了每天6-8点弹2小时,晚上6-8点再弹俩小时,一周学会一首曲子。
弹钢琴变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沉浸在里面的探索活动。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被磨损的厉害。弹钢琴成了一件为了妈妈才做的事。
妈妈不让自己的孩子闲着,她以为只有孩子坐在钢琴前才意味着对孩子有用。这种典型的功利短视思维破坏了孩子天然的艺术感知力。
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玩耍,有一个探索的空间获取的东西远大于每天呆呆的坐在钢琴前4小时。
这个对于成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成人由妈妈管理自己的方式变成了自己管理自己。
生活中,你是不是对很多事情都丧失了感觉,把很多事情都当成任务来做。每天制定任务list,就好比给自己制定的弹钢琴的目标。机械无聊麻木无趣。
你不敢让自己闲西来,让音律在自己心里自由起来。
你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感觉。
只能每天强迫自己做事。
丧失感觉是件可怕的事情,只有让自己闲下来,慢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智慧才能到来,感觉才能到来。
你的灵气和独特之处才能发挥出来。
不然呢,就只能继续强迫你自己做你的钢琴技工。
写在最后:“自我强迫”作为一种时代病
现在社会有很多病态的部分,其中之一便是对“自我的强迫”成为常态,甚至很大程度上,人们以能“自我强迫”的深入程度为荣,“自我强迫”正是工业社会人把自己当工具用的极度表现形式,也是人能实现“物化自己”的心理机制。
人不是工具,你也不是你自己的工具,你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越是能敢于承担自己的独特,越是能找到自己的人,越是能摆脱这种物化自己的模式。
你是你自己的主体,你是自由的。大概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并努力的活出这一点,才会发现天地其实无限大。
当然,首先尝试摆脱早年家庭的带来的限制,扔掉不属于你的命运,套在你身上的父母的要求,做到这几件,你可以拿回绝大部分的自己。
工业时代的月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学会在风险中侥幸又感恩的活着 (1人喜欢)
- 无人区的孤独--一种生命力困于自身的内耗 (3人喜欢)
- 心灵的困境:不被共情以及不被看见 (15人喜欢)
-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