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存在感
而我们在群体中如何建立起个人价值呢?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存在感便是这一概念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和世界观,以证明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上的独特性。存在感不仅指的是自己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也是自我对于内心世界的认可。
有时我们生活一部分的痛苦,在于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容易被大众所忽略,例如周围人都在大声交谈,开怀大笑,而你沉默的坐在一旁,并且内心以想好如何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话题,可是你却无法进入他们的谈话氛围,当你唐突的插曲一句话时,要么人们仍然没听到你说的是什么,而更加忽略你,或者是听清了,却打断了交谈的氛围,人们都瞬间沉默了下来,想听你下面想说什么,但气氛已经尴尬到了极致,无论那一种情况,你都感到你被忽视了,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了……而在任何环境中得不到好的肯定和表扬,会让人觉得没有存在感,整个公司每个人都会有一份礼品,可是到最后却漏掉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肯定会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人们都将他忽视了,或者是一群人经过促销柜台,就惟独自己没有收到那份试用商品,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难免要扪心自问:当我不存在嘛?
被忽视意味着人在个人价值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他感到自身原本就可有可无的存在感,完全丧失了,他的个人价值被降低了,而这种损失甚至可以与生存领地的丧失相提并论。要是在过去,这种羞辱甚至可能演变为一场为了尊严的决斗。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与群体进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来判定,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的精神行为,是否受到认可,或是否被排斥,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自我意识强烈的人,即使在极尴尬的情形下,也会自我调节,自信而幽默的人,毫无疑问一定是个充满了存在感的人。即便他被群体边缘化,其内在的世界观的强大,会使其淡然的忽视这种情况,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人活着必须坚持自己独特的价值,有独特而自信的个人魅力,并坚持内心那份真实的感受,以保持自身的的独特性,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世界观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也是个人价值的基础。
我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去有意识的证明自身的存在感,婴儿有吃手的习惯,是因为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通过某些行为来感知这个世界,婴儿吃手是自我认识的开始。自我存在感的开始,也是自我价值的开始,小婴儿在开始吃手时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手,在反复吃手的过程中发现,这原来是我自己的手,我自己是可以支配的,只要想吃,随时可以吃到,而这个过程是婴儿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正如弗洛伊德和阿里克森所说:"早期婴儿的口部运作是心理的核心。"在这种探索事物中,逐渐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感,这逐渐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是心理成长、成熟所必需的。而从那些完全被阻断吃手的因而,长大后,一部分会产生自我存在感不强,常常会有焦虑、多疑、敏感、胆怯的性格特点,但一岁后幼儿儿吮吸手指却需合理纠正,免得形成心理依赖。
没有自我世界观的人,其存在感是脆弱的,不从内部肯定自身,而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这种人没有意志力,别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总是很容易让其有受伤的感觉,变的萎靡不振,甚至有可能摧毁他好不容易获得的自信,而这种人生活完全象乞者般可怜,不从内在肯定自身,而从外在乞求,这究竟能得到什么呢?实际上,哪怕是过度的自恋,惹人烦,都比外在乞求要好的多。如果他们需要生活在别人的认可中,那么他又能拿什么来坚持内心最真实渴望的独特性呢?别人一个怀疑的语气,就可能摧毁其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所建立起来的理念。是的,他只是"每一个人",群体中“我”是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没有致力于“我”的塑造和对“我” 的潜力的开发。“我”其实就是个体,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但是很多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积极的回应,这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更确切地说是因为标准不适合自己,整个社会的正面效应和主流价值都不认可这种思想理念的时候,一个人如何还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念呢?有是有人坚持,但如果他坚持太久,不是被社会忽视就是被排斥,大多数人都会有些心理问题,原因在于一个人永远都需要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可感,人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了。
这种社会主流价值环境不适合自身理念的生长,个体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不时出现出现我没有作用,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的想法。而没有自我意识,看不到自我价值和自身潜能,眼睛不注视自己,不正视自身的力量,就无法表现自身的独特性。人有时并不需要过分的坚持自己理念,更多的时候,反省下自身,与主流价值观相融和,反而会事半功倍。而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否则你便没法建立自身的世界观,坚持自身的价值理念,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并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迟疑不聪,只要锲而不舍,集中全部力量去做,也同样能获得他人的敬佩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