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苏家这三父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坛大家”。首先是哥哥苏轼,文学成就是最高的,名气也最大,在诗、词、散文这三个写作领域,都被认为是最高成就的代表。

少年苏轼
当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准备进京赶考。苏洵先带着两个儿子去了成都,拜访当时刚来这儿当官的张方平,张方平看了他们仨人写的文章,很是赏识,提笔写了推荐信,写给欧阳修,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部长那样的角色。
苏家三父子拿到推荐信,第二年,就跑去参加考试了。举人考试,对他和弟弟苏辙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自然是考过了。
到了第二年,两兄弟一起参加礼部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议论文的题目:请您举例论证,古代君王在奖惩赏罚的方面都是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

这个题有点难了,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有思考和理论水平,才能写出来。那苏轼写得怎么样啊?主考官欧阳修说了:此文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有大家风范,这个人厉害!
欧阳修琢磨了一下,心里有点儿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这我可不能随便给第一名了。于是落笔,给了个第二名。
老前辈们都对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青睐有加,尤其是欧阳修。苏轼的多篇文章,在公卿大夫们之间广为流传,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苏轼这个名字,也自此名动京师。
壮年苏轼
一个名叫王安石的小伙子来到了京城,皇帝钦点的,让他进京做副宰相,陆续推进着他的新政和变法。当时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大红大紫。

苏轼对变法始终是持反对态度的,而且多次上书皇帝,抨击新法案的弊端,这就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想尽办法弹劾苏轼。苏轼觉得自己在京城也呆不下去了,就上书请求离开京城。
在之后的七八年里,苏轼一直在外为官,沉迷山水纵情诗歌,他买了小妾朝云,收了苏门四学士,在欧阳修过世之后,他还顺利当上了文坛盟主。
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当时,苏轼基本上已经成是整个北宋学术界扛把子的人了。就在他被贬,辗转要去湖州当知州的时候,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当时的朝廷中,政局很混乱,保守派的苏轼就被政敌利用了。
那一年三月,例行公事,苏轼给皇帝写谢恩表,《湖州谢上表》,文章内容实际上也就是说点好话,拍拍皇帝马屁,这是常例。
当朝的检察官原本就紧盯苏轼,一直想找点理由把苏轼这个老写文章的人扳倒,终于,愣是找出了毛病。还翻出了苏轼的几首诗,总之给苏轼加了好几条罪名,说当杀。
苏轼被强行绑回了京城,后来因为各种复杂原因,免去了杀头之罪,被放了出来,但是也因此丢官降职,被贬到了湖北黄州。这就是宋朝史上一场著名的大案——乌台诗案。差点就要杀苏轼的头,还好关了一百多天之后,还是放了出来。

要说从监狱里放出来了,苏轼的心情怎么样,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当天晚上就立刻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所以说苏轼非常乐观,从这时候起就能看出苗头。
晚年苏轼
苏轼绝大多数我们现在熟知的诗词和散文,都是在贬官之后,经过了历练,才写出来的。
苏轼恰恰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贬谪生涯,四处奔走的时候,成了行走版的“舌尖上的中国”,苏东坡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东坡肉”,就是苏轼自创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流亡中的苏轼想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渐渐地他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苏东坡,有了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也才得到了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千古流芳。
文章来源:苏轼教你用余生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