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
一个开始于沙漠中的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750年,伊斯兰教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第一阶段的扩张完成之后,阿拉伯人便安顿下来,享受胜利果实。伊斯兰教在宗教宽容方面也比基督教、犹太教等要做的都好的多。其教义明确性和教规的简单,使得伊斯兰教获得极快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这种宽松的环境,使得伊斯兰教在封建社会时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极少数从建立起就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宗教之一。他们在所统治的领土上,实行较宽容的赋税政策,整个社会并没有严酷的制度和压迫,使得其在征服或统治过程中,并未有受到大规模的抗争。伊斯兰教内部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政权与教权的矛盾,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就是穆斯林国家的政治领袖,这一体制形式一直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延续下来,所以伊斯兰教也随着这些国家的政治范围的扩大而顺利地传播。
由于哈里发欧麦尔曾有规定,他的追随者不应在被占领的行省里享有封地,这一点很重要,伊斯兰教并未向贵族阶级发展,无法形成拥有大片庄园的贵族领主,使得整个国家的腐化而发生暴动,并使整个帝国四分五裂脱离其统治,从而失去征服的成果,但在伊斯兰教帝国史上的最初阶段、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社会接触很少,伊斯兰教的传播远远落后于伊斯兰教国家版图的扩张。在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是强制性的义务,而在各个属地,改宗伊斯兰教不仅没有强制,而且也并不受到真正的鼓励,驻守在各个属地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驻军并没有传教士的热情。他们把宗教当作一种民族标志来佩戴,用来把自己与臣服的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居民区别开来。以显示自身优越性,他们只享有政府津贴,支付这些津贴的资金来自伊斯兰教国家没收的土地和征收的捐税,向非穆斯林征收的捐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实际上,皈依伊斯兰教在这些被征服的国家是极受欢迎的,因为这意味着较低的税收。不久,日益增长的“麦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况。这些新教徒成群结队涌入城市,充当雇员、工匠、店主和商人,为阿拉伯贵族的需要服务。作为穆斯林,他们要求与阿拉伯人平等,但未得到承认。“
随着帝国的扩张,以及财富从属国行省源源不断流入城市,“麦瓦利”的人数和财富也不断增长,但他们仍被拒绝在统治集团之外。于是,他们成为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决心取得与他们的经济实力相等的社会地位,而这种趋势最终形成了747内战的导火索,就是改宗者用武力对自己权力的维护:他们要求享有与生来就是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场内战其规模远不如其影响力,对阿拉伯贵族的抵抗运动,既是民族的,又是社会的反抗运动。这种温和的抵抗运动,也是个人争取自身权利价值的方式,他与古罗马时期的权利争取存在很大区别,首先由于伊斯兰文明是政教合一的文明,因此他们对政治上没有权利的诉求,同时其统治环境较为宽松,使得他们所争取的个人价值不是反抗压迫,而是获得同等的社会地位。
这种抵抗运动最终取得一定成果,使得阿拉伯军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权阶层,而被皇家常备军所取代;皇家常备军开始时主要由波斯人组成。从前的军事重镇,变成了巨大的商业中心。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加入市民和农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则重新返回到游牧生活。
而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三大帝国分别是地跨中东、北非和巴尔干的的奥斯曼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这三个帝国巅峰期的统治者分别是苏丹苏莱曼一世、国王阿拔斯一世和皇帝阿克巴,但他们如同中国文明的政治体系一样,穆斯林社会要么依赖君主的精明和开明,实行专制统治,不允许社会出现大的变化,要么就是君主昏庸无能。就是朝臣、官吏、武将相互勾结,国家变的腐败。
而伊斯兰教的不断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它有力地改变了非穆斯林的信仰,不过,穆斯林并不象其他宗教那样惯于使用强制的手段。这与穆斯林温和式的宗教传播有关,阿位伯和印度商人还将伊斯兰教带入东南亚。在这里,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地区一样,皈依伊斯兰教比较容易,因为这一新的宗教仪式简单,适应性强。所有要成为穆斯林的人,只须反复念诵这句话即可:“找证明,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新增加的伊斯兰教仪式,通常接受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因此,这一宗教信仰的传播不是靠剑,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在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中尤为成功。常常是,商人先行动,他把劝人改宗和推销商品结合起来。商人的职业使他与所要劝服的人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商人到达异教徒村庄后,由于他一日数次按时祷告和跪拜,而且祷告跪拜时,似乎正在和某位隐身人交谈,所以总是很快就引起异教徒们的注意。同时,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种个人价值上的优越感,人们开始向他学习,而他只要摆出一副在智力和道德上非常优越的样子,就引起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这些商人通过学习当地居民的语言,接受他们的习俗,同当地女子结婚,改变他们的新亲属和商业伙伴的信仰,来争取他们。购买奴隶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后,成功地挤进了地位最高的首领的行列;这些对于他们将自己的宗教传入这一国家较为有利。”此外,没有种族歧视,因为即使商人与村民们不属于同一种族,通过通婚能有效去除这种隔离感,常常导致该女子的家庭成员接受伊斯兰教。很快,为了孩子们而需要有宗教教育,于是,学校建立,不仅穆斯林的孩子常去上学,异教徒的孩子也一样。他们学习《古兰径》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及礼仪。其中有些孩子甚至还进而去伊斯兰教的高等学府求学,然后成为传教士,回到本国的异教徒居民中传经布道。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伊斯兰教自它创立之时起,在争取皈依者方面比其他任何宗教都远为成功。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仍然有极端的宗教信仰者强迫其他人入教,有部15世纪的穆斯林编年史记载道,突厥斯坦的穆罕默德可汗“是一位富有的王子和地道的穆斯林。他坚持走正义和公正的道路,而且不懈地作出种种努力,以致在他神圣的统治期间,蒙古人的大部分部落都成为穆斯林。他在使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时所采用的严厉措施非常有名。例如,如果蒙古人有谁不戴穆斯林头巾,那就将一根蹄钉打入其头部。愿真主赐福酬报他。”同样,18世纪末叶考察尼日尔河的苏格兰人芒戈·帕克也叙述道,有位穆斯林酋长给他的异教徒邻居送去这样一封信:“如果达梅尔信奉穆罕默德的信仰,阿卜杜勒卡德将屈尊用这把刀给他剃头;如果达梅尔拒绝信奉,阿卜杜勒卡德将用另一把刀割断他的喉咙。何去何从,任你们选择。”但是,比起这些强有力的措施,穆斯林商人和传道士的温和的布道说教要有效得多。
而在伊斯兰国家中,哈里发不再是阿拉伯部落的酋长,而是一个神权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哈里发统治已成为东方的君主政体。在这一君主政体所提供的秩序与保护下,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在随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形成。伊斯兰教不再仅仅是上层骑士贵族的法典,而成为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文明。
帝国政治的统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帝国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如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北印度等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优秀的传统科学文化遗产。这些地区多样性的文化是伊斯兰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帝国东西交通的畅通,各地区人民之间活动范围扩大,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航海家、传教师到达各地,世界穆斯林到达麦加朝觐及学者游学,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多样性的文化相互交流提供了契机,只要对穆斯林世界有兴趣的人会惊奇的发现,这个时期伊斯兰文明融合了众多古代文明,使得其文明显得更具有包容性,超越同时期任何文明在政治与宗教的宽松制度。开放的思想,以及文化的灿烂和多样性都使得伊斯兰文明散发着独特的活力,如果说这一时期,中国文明是世界科技和文化最繁荣的地方,那伊斯兰世界就是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心。而此时无论是中国,西欧还是印度文明,都存在一定的压迫性和自我封闭性,使的文化交流局限于商业贸易为基础的交流,而非真正扩展到政治和文化层面。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来自中国、印度的发明创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给欧洲带来了重大变革,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一文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此外,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包括零在内的1 O个数字符号以及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通过花刺子密等人的著作传入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的发明,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后来为全世界所采用。
从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典籍的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经过这场运动,大量古希腊、古罗马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并经过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还有新的发展。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经过阿拉伯学者和其他学者的努力,又陆续被翻译成欧洲多种文字特别是拉丁文,重返欧洲,而早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亡后,最早居住在欧洲北部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水平的‘蛮族"、日尔曼人统治了西欧,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文化加以抛弃和破坏,所有著作都被烧毁,欧洲古代文化遗产在当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丧失殆尽。但是,在基督教领域之外的阿拉伯人占领区,如耶路撒冷、开罗、亚历山大里亚、西班牙,这些地区原为罗马帝国的属地,仍保留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存续和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火炬主要举起者。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些工作,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欧洲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
而在中世纪的阿拉伯一伊斯兰哲学界则涌现出肯迪、法拉比、伊本‘西拿、伊本‘鲁士德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吸收了古希腊的一些哲学观点,形成了饱含丰富的唯物主义因素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上,阿拉伯哲学家们认为,科学哲学与宗教神学是对立的。追求现世的幸福,认识真理,使人自己完善化,要靠哲学科学知识。哲学的目的不是论证神学。在世界的构成问题上,阿拉伯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上,阿拉伯哲学家们认为,灵魂不是脱离肉体的精神实体,而是人体的自然属性,随着躯体的毁灭而消失。
这些哲学思想传入西欧后,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打破了基督教神学的垄断局面,基督教神学宣扬的“灵魂不死”、‘‘肉体复活”、“神意”、“天启’’等观点成为人们怀疑以至批判的对象,唤起了人们摆脱禁欲主义束缚、追求自身价值、进行理性思考的意识,从而推动了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伽利略、罗吉尔.培根、霍布斯、笛卡儿、弗朗西斯‘培根等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受到阿拉伯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可以说,阿拉伯一伊斯兰哲学奠定了人文主义、近代早期唯物主义自然科学思潮、宗教改革运动这三股最终导致欧洲基督教神学统治瓦解的进步力量的理论基础。
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科学成就,在陆续传入欧洲后,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后者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天文学史上由托勒密“地球中心说"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之间最重要的衔接,为欧洲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阿拉伯医学家的《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医典》、《医学宝鉴》、《医学通则》、《药物学集成》等医学著作传入欧洲后,在几个世纪内处于主导地位,为欧洲近代医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阿拉伯物理学家提出光线反射和折射定律,奠定了近代光学理论的基础。他们还探讨了抛物体运动和引力作用,提出了动量概念,为经典力学的建立作了必要的铺垫。阿拉伯化学家确立了实验法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化学理论和实验法的发展。正是借助于阿拉伯人的化学成就,欧洲的冶金、制药和化学工业得以发展起来。阿拉伯地理学家首先将经纬线应用于地理学,掌握了比较准确的绘制地图技术。在古希腊天文学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地球是圆的,已知的世界只是个半球,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远距离航海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支持,伊斯兰文明将东西方古典文化熔为一炉并发扬光大,其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其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而不容忽视的,在古代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它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