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读后感
1.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比喻,联想,象征三类手法用的太多,阻塞了真实流畅的感受。然而越至深处,这类问题越少,读来畅快。现在想来,这不全是文风问题,而是作者在伊始讲述这件事时,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说起的遮掩与犹豫。
-
2.没有很多人评价的“把对生命的主导权从文学那里看夺回来”那么夸张。这件事甚至不是文学本身的问题。
在这件事中,文学只是和财富、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作为施暴者接近、蛊惑、控制她的工具。
我后来看对林奕含的采访,她不能理解那么美的诗句,居然被用作为暴力与欺骗的矫饰,被扭曲,被亵渎。
她没来得及像众多成人一样,在明白谎言无所不用其极之前,就遭遇了那样的痛苦。
除了这件事本身,她对世界的重大认知也许永远的停在了那一天。
然而这件事不是文学的错。这并非为其开脱。事实上,正是明白了文学的无力,才知它无法担其责。
那这个故事是什么,她说的就是了:是一个女孩爱上强奸犯的故事。
是一个女孩被强奸犯利用她对文学单纯的感情,诱使她爱上了他的故事。
-
3.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对思琪的美化倾向。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出幻灭感。更是因为作者把自己投射在思琪身上。思琪似她,思琪是她。她越是褒美思琪的美貌与才气,她本来的人生就越是鲜艳,而她的错失则就显得格外可悲。
这是她对素未谋面的故乡的乡愁。
这是极美的,也是致命的。通篇都隐含了作者自我伤害的倾向:思琪遭遇戏剧性的毁灭,双生花代替了思琪拥有想象中的美好未来,施暴者继续逍遥法外,家人的保守与冷淡…这一切几乎预示了作者本人最后不可逃脱的悲剧。
通篇看,她是富有才情的,亦是悲观敏感而幽深的,当然这毫无贬义,人生来不同。
-
最后,用她自己的话,送给她吧。
“我宁愿你无知,也不愿你看过这世界的背面。”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