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发点读书笔记,督促自己看书,督促自己写文章。
#1.导论
- 个人的心理与集体难以拆分,个体和群体心理学;
- 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是“陌生人群体”——陌生人群体中人的表现是“社会本能”的表现吗?**不,社会本能不是一种“基本的、不可再分解的本能”,或许是起源于更早的家庭中了**
#2.勒邦对集团心理的描述
- 如果对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还不能解释个人在集体中“采取一种完全出乎先前的预料的方式”,具备某种“集体心理”的“集体”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个人的?它产生怎样的影响?勒邦是认为“集体”有它与众不同的特征、能让其中的个体表现出单独一人是绝不会有的样子的。
- **集体的特征是什么呢?**你首先提出你的看法是,**这一特征体现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中**,而勒邦不是这样处理的。勒庞认为集体的特征是种族性的,当人聚在一起时,这种“种族的无意识”就覆盖个人的。一个群体普遍产生一种独处时没有的感觉,有三个原因:1.数量增强了人的自信、分担了责任——但这不是集体造成了新性格,而是**集体提供的一些条件使得对一些无意识本能的压抑被解除了**;2.每一种情感都具有极大“感染性;3.像被催眠了一样,易受暗示显著提高,甚至丧失个体性,在暗示下“以不可遏制的冲动来完成某些行动”——你指出第二点也是第三点的表现形式“类似于催眠的那种集体中的**暗示感受现象**”有自身的根源,“感染作用”则是与“集体中(受暗示的)个别成员的相互作用”有关的
- 以上是集团心理的成因,那集团心理是怎样的呢?勒邦的描述有种视群众为洪水猛兽的感觉,它冲动、易怒、专横、自大、不理性、爱憎极端化、顺从权威、狭隘,同时也能在暗示作用下为理想放弃个人利益——你从中抽出你同意的一点是,人在集体中的心理活动确实像梦里那样,**现实检验机制在贯注了大量精力的冲动面前不起作用了**。
#3.其他人对集体心理生活的论述
- 集体还是有好处的,不总是又愤怒又固执,还可以无私而有智慧。集体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勒邦等人分析的法国大革命式的短暂群体,还有教会式的**稳定集体**。
- 麦克杜格尔指出,短暂简单的集体几乎没有组织,但“一些散乱的人员要形成一个在心理学意义上类似集体的东西,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些个人之见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他对短暂的集体的评论和勒邦类似:情绪化、权威自大、智力低下;但“有五种基本条件**可将集体的心理生活提到一个较高的”高度组织化状态**:1.长期存在并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成员对集体有明确的认识,3.这个集体与其他类似集体有互动,4.这个集体有一套风俗习惯规定着人际交往的方式,5.这个集体的成员有专业化分工
- 你说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描述这个集体提高档次所需要的条件,大概类似于,加入集体是一次不可撤销的异化,人丧失的那些东西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复杂集体再次获得。
::1.其他人的观点中,你反对的是把“集体心理”当做不可还原的实体的态度,借鉴的是集体的狂暴性和**暗示感受性**,还有**稳定**与不稳定集体的区分::
#4.暗示与力比多
- 为什么“在原始集体中,人的情感得到强化,人的智能受到抑制”?以往的解释集中在“暗示”这个说法上,勒邦和麦克杜格尔也都回到这个说法上。**一个不可还原的基本心理事实是“暗示感受性”**。
- 你试图**通过力比多的概念理解暗示**。力比多指被“包含在‘爱’这个名词下的所有东西有关的本能的能量”,既包括两性的结合也包括其他的依恋情感、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它们都包含如“渴求亲近和献身的特征”。柏拉图的**爱欲**也是类似的含义。
- 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爱的关系(或用一个更中性的词语:情感的联系)才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东西”。因为一个集体是靠某种力量连接起来的,这种力量只能是爱**,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特点而接受影响也是为了与他人保持和谐。
::2.用**力比多**概念解释个体情绪易受集体暗示(暗示感受性),力比多是爱的本能能量,即爱欲,它是**连接一个集体的纽带**::
#5.两种人为构成的集体:教会和军队
- 集体各式各样,比如有无领袖的集体和有领袖的集体。你准备选取教会和军队这两个**高度组织化、持久、人为构成的集体**。
- 首先,它们都是人为构成的,因此需要一种强制力;其次,**他们的成员都觉得自己有一个首领,“这个头领队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个人都施以平等的爱。任何事情都要依赖这样的错觉”**,对这种“平等的爱”信仰格外重要,因为**“把每个人同基督(首领)联结起来的纽带也就是把这些个人相互联结起来的根据。”**(**所以这个群体的性质就是由这种“平等的爱”,或者说对“平等地被爱”的的信仰规定的,理解群体心理就是要理解这种对平等地被爱的信仰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似乎也可以“用一个主导观念来替代一个领袖”。
- **将每个个人与领袖联系起来的力比多纽带,和将人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力比多纽带,的关系是什么?**以往的作者“对领袖在集体心理中的重要性”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正是这两条力比多纽带拉扯着个人,让他在集体中的表现与独处时不同。
- 当成员开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就表明人们之间“已不再存在情感联系了”,这时人们就感到恐惧。恐惧是对“集体中的力比多结构的松弛”的合理的反应,而不是相反,即力比多联系被对现实危险的恐惧摧毁了。(力比多结构削弱时,群体的组织性就降低,因此恐惧也是组织薄弱的集体的典型情绪;但为什么人之间“已不再存在情感联系了”,群体还没有立即崩塌?相反,恐惧可以成为群体运动的一股非理性推动力,也可以是人维持现有集体的真正原因)“个人身上发生的恐惧不是因为遇到巨大的危险,就是因为情感联系(力比多精力贯注)中断了”(你说的是个体在价值体系上摇摆不定的不安感,而不是领袖的权力本身造成的恐惧;你把群体存在的基础归于爱,爱和威胁、强制的关系是什么?它不只是对后者的掩饰吗?)
- **如果像麦克杜格尔那样将恐惧看做“集团心理的最显著的功能之一”,就意味着这种集团心理会在它“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中消灭它自身”**,因为这种人人自危的恐惧的发生意味着集体的解体。(但你知道现代国家的最初设想者,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都把这种自保层面的恐惧当做国家建立的原因和国家维系自身存在的方式。一个极端的国家对民众施加爱和施加恐怖是一回事,它确实会在其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中消灭自己)。对他人的残忍和敌意也可能代替恐惧出现。
- 不过——一个没有铺垫也不知道有没有后文的转折——即使当一个集体内部通过爱维系在一起时,它对外人也依然是残酷的,甚至这个群体**内部的力比多联系越强,人对异己就越残酷**。无论是宗教集体、政治集体还是观念集体。(也就是说**维系着群体的这种爱,或者说力比多联系,是排他性的**)
::3.1爱的纽带的核心:**平等地被一个首领爱**,是成员的共同幻想,也是维系着群体的纽带(后文要讲到这一纽带与另一种纽带的关系)。3.2这一核心的背面:但为什么要在这里讲到**恐惧**?反驳说这一纽带是恐惧的说法,说这是荒谬的,却指出了个很有意思的辩证法;又自己补充说对内的很其实也伴随着对外的狠——集体的纽带是爱,却又和恐惧关系紧密(排他性、原始部落)::
#6.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
- 前面已经指出,对于集体维系来说,集体成员与领袖的联系,比成员之间的联系更重要(因为成员之间的纽带本身就是他们与领袖的关系)。关于集体的不同形态还有许多问题,如有领袖和无领袖集体的区别、抽象观念能否代替领袖、消极的观念也能发挥作用等等;但首先我们还得想办法**“证明力比多联系是集体的特征”**。
- 亲密关系中爱的情感总伴随着“厌恶和对立的情绪”,但在大的团体里就不会,敌意是出于自恋的,只有“与其他人之间的力比多联系”,也就是**对对象的爱;“自恋性的自爱(对集体中的其他人的反感降低)受到了某些在集体之外所没有的限制”**这一现象,可以证明**“集体形成的本质”在于成员间形成了新的力比多联系。这种力比多不可能是以追求直接的性爱为目的的,它的机制是什么?**
::4.力比多纽带的表现,是抑制了每个成员的自爱的其他成员的对象爱,这种**不以直接性爱为目的的力比多**的机制是什么?::
#7.自居作用
- 自居是1.“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正如在俄狄浦斯情节中,小男孩最初以父亲自居变成想在母亲的问题上也取代父亲,自居像口欲期的其他现象一样是矛盾的,认同某人也伴随着想排除某人的敌意。
- **以父亲自居不同于把父亲看做“女性态度的对象”,前者是他“要成为的”,后者是他“要占有的”,自我在于对象的关系中一个是作为主体,一个是作为对象**。歇斯底里的症状,如朵拉像母亲一样咳嗽,也是自居作用和自我惩罚机制结合的产物——2.**当压抑起主导作用,“对象选择作用就退行成为自居作用”**,不能得到他,就模仿他。通过自居作用,一种症状可以在有类似愿望的人之间传播,3.它会对其他不是性本能对象的人产生。
- 男同性恋的成因是,一个人把对母亲的对象爱转为以母亲自居,像母亲爱他一样爱其他男性。这种**“以一个被抛弃或丧失了的对象自居”的现象也表现在忧郁症中**。自我责备是对自我自居的对象的责备。
- **忧郁症中还体现了另一种东西:被责备的内化的失去的对象,责备的则是“自我中的良心和批判能力”,它“使自己同自我的其余部分脱离开来,并与之产生冲突”,称它为“自我典范”**。这种会指责自我的东西**也是自恋现象的体现,因为它是对“环境对自我提出的而自我却不能始终达到的要求”的内化,当人“不能通过自我本身得到满足”,就通过“分化出来的自我典范”获得满足**。
- 用这套理论理解集体中的力比多结构之前,先要考虑一下对象和自我的关系的其他例子。
::5.1有一种原始的对象关系,是**自居**:自居是比对象选择更早的情感联系形式(?),可由对象爱退行回归;忧郁症中人以丧失了的对象自居。5.2自居也对应着标志出自我中除了自居对象外的另一个位置,即**自我典范**:忧郁症还体现了心灵中的另一种东西,它批判着自居对象的位置,是“自我典范”,它的起源是人吸收了一些他无法满足的外在的要求。::
#8.爱和催眠
- **对直接性满足的追求不同于对对象的力比多贯注;前者“目的达到后,这种情感贯注现象便消失了”,后者则能“预料到刚才消失的需要重新恢复”(也就是说后者涉及到驱力的重复性)**
- 直接的性满足(最早是以父母为对象)遭到**压抑**后,这种本能发生**转化**,使“他对他所爱的对象的**感情带上了‘亲切的’特征”**(这种被“升华”的情感的性质究竟是?);青春期后直接的性冲动再次出现,对待对象的两种感情并存。
- 爱情中有一种现象是“性过誉(sexual overvaluation)”,是对对象的精神优点的过度赞扬、缺乏批判精神,这是由于**对对象的直接性冲动被压抑,使主体误以为对象是出于精神美丽才被爱上的**。这种理想化倾向表明,**当直接的冲动受阻,对象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某种未能达到的自我典范的化身”**,我们想间接地用它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 把这种**“着迷”的爱与自居作用**对比,会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爱**,区别是**“该对象是被置于自我的地位还是置于自我典范的地位”**。
- 催眠类似于“着迷”的爱,催眠师处在自我典范的位置上。自我典范还有一个功能是“检验事物实在性”(知觉的实在性还是只是观念的实在性?),所以人会把催眠师说的话当真。另外,催眠是一种“将直接的性倾向排斥在外的爱的状态”。
- 总结着迷的爱和自居的爱,可以说**“原始的集体是由这样一些个人组成的,他们将同一个对象放在他们的自我典范的位置上,结果在他们的自我中,使自己互相以他人自居”。(通过一个第三者-主体实现的对象之间的自居)**
::5.4着迷的爱的形成:当对对象的直接性需求被压抑,就逐渐产生了“亲切”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对象的长期力比多贯注)主体误以为对象是出于精神优点被爱上的,把对象当做自我典范。5.3**自居的爱和着迷的爱**的区别,在于对象被置于自我还是自我典范上。6.原始集体的两种力比多纽带:**原始集体的力比多纽带结合了这两种爱:所有人将同一个对象放在他们自我典范的位置上,自我的位置上则互相以他人自居。**::
#9.群居本能
- 集体里的暗示作用不仅由领袖产生,也存在于人的相互作用中。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特罗特认为集体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是从“**群居本能**”中产生出来的,他把群居本能看做不可还原的本能之一,它也“经常与其他本能相对立。罪恶感和责任感是一个群集动物所特有的属性”,暗示感受性也是从这种本能中产生的。但**这种观点忽略了领袖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群居本能说也没能指出一条从这种本能通向需要一个上帝的途径**,这种牧群是没有牧人的”。
- 而你对群居性的解释是从**一对一的依恋情感**出发的。每个孩子一开始都只想要自己的父母,但当兄弟意识到**父母对别的孩子的爱和对自己一样深**,对他们表达敌意反而会损害自己得到的爱时,就“**不得不以其他孩子而自居。于是在孩子们中间产生了一种共同的或集体的感情**”。“原先是对手,现在却已经能通过同一对象的类似的爱而成功地相互间以他人自居”。**自居作用是从敌意和嫉妒中产生的**,随后产生的**对正义和平等的要求也是嫉妒的变形**。
- **对一个人的爱变成群体的凝聚纽带的前提是,“所有的成员应该以同样方式得到一个领袖的爱”**。因此成员之间的平等也总伴随着有一个人(比所有人都平等。。)作为**平等的施与和维持者是超出这种平等的,“大多数人是平等的,他们能彼此以他人自居,但只有一个人超越他们所有的人”**。
- 因此人不仅是群居动物,还是“部落动物”,生活在有首领的群落中。
::7.1一对一的爱为什么会变成集体爱,**被压抑的直接的爱转化成堆平等的要求**(那么所有“着迷的爱”都有变成“共同被虐待”式的集体爱的潜质吗?为什么幻想一开始就是群体幻想?):不同意群居本能的说法,强调首领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不得不共同分享父母的爱,他们就只好以彼此自居,形成一个集体;对平等的要求也是原初的嫉妒转化而成的。7.2平等的阴暗面,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但另一方面是,既然平等地被爱是从个体爱到集体爱实现的条件,这也必然意味着**领袖作为爱的施与者是超出所有人之上的**。::
#10.集体和原始部落
- 原始部落的情境如今再次出现,“**一个优越于他人的个人在一群平等的伙伴中居统治地位**”。
- 个体心理和集体心理同样古老。**原始部落的成员和领袖是持不同心理的两类人,族长是不受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约束**的,“他的意志不需要其他人的支持”(他从平等之上维系成员的平等),是个“超人”。**集体的成员错觉认为“得到了他们领袖的平等而公正的爱。可是,这个领袖自己却不认为需要爱别人”**。
- 集体心理是从对“直接的性冲动”的压抑产生的,压抑—情感联系(这算升华吗?或者是理想化)。
- 现代集体维持自己的手段,是**制造“如下错觉:领袖平等而公正地爱所有的个人”,这其实是对原始态度的理想化**(原始部落中集体的纽带不是靠平等地被爱维系的吗?),“在原始部落中,所有的儿子都知道,他们**同样地受到原始族长的迫害,他们都同样地惧怕他**”(惧怕不是无组织集体的表现吗?)。
- 催眠术有两种,分别是对父母的模仿,它们的意图都在“命令对象脱离对世界万物的一切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师身上”,这**重新唤起了个体与父亲关系的记忆,和“一个极重要的和危险的人格观念,对这种人格只能产生一种被动性受虐的态度**”。原始部落中人对令他们恐惧的首领也是这种态度——**集体的uncanny和强制性就起源于此**。
::8.爱与恐惧相伴:当我们把集体追溯至它原始的起源,“公正地被爱”这一天真的说法的背面就更清晰地暴露出来:领袖是不受它所维系的法则的约束的,**它最初引发的情感也不是爱和被爱,而是迫害和惧怕**,面对它我们只能被动地承受::
#11.自我中的等级区分
- 一个人同时存在于许多集体中,“已经按照截然不同的模特儿塑造起他的自我典范”。一个临时的新集体快速产生时,“个体放弃了他的自我典范,用体现在领袖身上的集体典范代替了这种自我的典范”,这时“这种自我和自我典范还没有区分得很清楚”,他只需表现出“更强大的力量和更自由的力比多特性”.
- 利用解释集体的力比多结构时,**对自我和自我典范的区分,以及“自居作用和将对象置于自我典范的位置上”的区分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心理分化都会加重心理功能的困难,增强它的不稳定性,也可以成为它崩溃的起点”**;1.我们不得不持续遭遇对象,通过睡眠来回到不存在刺激的状态,2.我们使心理分裂为自我和被压抑的无意识,阻抗防备着它们,但也有幽默等方式能使它们进入意识
- **自我和自我典范的分离“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会有暂时、“周期性地打破禁忌的现象”**,这体现在**节日**中,“节日制度不过是一种合法的越轨”。人的情绪(**躁郁症**)也有这种周期性波动,我们无法解释躁狂的机制,便假设“他们的自我典范在极其严格地控制过他们的自我之后可能暂时地溶入自我之中了”:**自我典范成了自我,躁狂患者自信满满,忧郁时自我和典范则激烈对立**,“自我典范由于过于敏感而无情地责备处在自卑和自贬错觉之中的自我”。
- **忧郁和躁狂可以互相转化,原因是“自我周期性地反抗自我典范”,在那种由于丧失了重要对象而引发的忧郁症中,“自我所以会发起反抗是因为它受到自我典范的虐待**,——**这种虐待是它在以被否定的对象自居时发生的**”。(为什么要以被否定的对象自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一种“惩罚”也被不断延续)
::9.自我的两部分,自我与自我典范的动态竞争:**自我典范对自我的压抑**,埋下祸根,自我对自我典范的**反抗**,会出现**周期性**地打破法则的现象,如节日和躁郁症(时而以对象自居,被自我典范批判,时而让自我成为自我典范)::
#12.附录
- 军队中,士兵只能把将军作为典范,而不能以他自居,但教会还要求教徒以基督自居,向他一样去爱所有其他基督徒,“**自居作用发生的地方应补充对象爱**”
- 原始兄弟杀了原始父亲,建立图腾禁忌和平等的集体制度;之后产生的神话是弑父故事,**英雄是弑父者,神话提供了崇拜英雄、把英雄作为新的自我典范的条件,它“是个人从集体心理中显露出来的手段”**。
- **对所爱对象的爱,由直接的性冲动转化为受抑制的柔情**,“可以把这种目的转移看作是性本能的**升华**作用的开始……这些**其目的受到抑制的性本能比那些其目的不受抑制的性本能在功能上有更大的优点,因为它们无法真正地完全得到满足,所以尤其适合于建立永久性的联系**”。(需求从有限转化为无限的同时,情感从即时的需要转化为长久的柔情)
- 当直接的性冲动遭遇外在障碍,**被抑制,就转化为其目的受抑制的性冲动**;但在原始部落中,**所有儿子被迫抑制欲望却是为了让父亲独享“不受任何联系约束”的性自由**。(当一个集合的核心是一个从它外面维持它的存在的东西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东西的性质与这个集合中每个要素的性质截然相反,一个东西的规定性是与其截然相反的东西,维持着限制的是无限)
- “弑父现象的一个后果是图腾**异族婚姻制度”,男子无法与他儿时热恋的本族女性发生性关系,从此“情感和性感”就分离了**。
- “**即使在其他方面都沉湎于一个集体的人,直接的性冲动也还是使他个人的活力得到了一点保留**。假如这些冲动变得过于强烈,便会瓦解每一种集体形式”。(它提示着有一些东西无法被形式化)**神经症产生于直接的性冲动没有完全被抑制和转化,直接的和间接的性冲动之间的冲突“神经症会象爱情一样对集体产生瓦解作用**”(农村抑郁症是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从“集体”中脱离出来)
- “直接的性冲动被其目的受抑制的冲动所取代,便在这两种情况下(催眠和集体)促进了自我与自我典范的分离”
::弑父——英雄崇拜(英雄=自我典范=弑父者)、异族通婚——放弃儿时热恋的女性——直接性冲动受抑制升华为热恋、直接的和精神化了的冲动的分离——直接性冲动对集体的瓦解作用::
++人为什么形成文明?你的回答是,因为人直接的冲动受到抑制了。压抑的说法一方面强调了能量的转移,从一处转向另一处,人肯定是把动物也具有的一部分能量转移到人特有的领域了,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另一方面,在转移前和转移后两种能量的关系上,压抑的说法只是说一者的本质是变形了的另一者,却没有具体说明它们的共同和不同处(除了都是能量以外)是什么++
++自我和自我典范,以及在和对象的关系方面的自居与放它在自我典范的位置上,的区别,以及这二者的互相转化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