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基层金融服务从业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所说基层金融服务从业者,简单讲就是乡镇银行职员。
首先介绍下背景。作为全球网点最多的超级银行(不用明说你肯定猜得到是什么银行),我们网点在一个3.5线城市下的县城下的乡镇边上,管辖范围七个村一个社区,大概两万多人口。地方虽小,但网点存款逾2.7亿,足见农村储蓄能力的强劲。是的,时至今日,乡镇居民依旧偏好存款,辛苦赚的钱,总还是愿意存到银行以求心安,待到子女成家立业时,一下子贡献出来,也算完成了人生使命。我们的工作环境也绝对谈不上艰苦:早上八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下午两点半上班六点下班;网点提供宿舍,包午餐和晚餐;宿舍配套齐全,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wifi,拎包入住;宿舍楼配备活动室,健身器材。只要你住在网点,基本不需要花钱。而说到待遇,就乡镇来讲,也是令人艳羡的:有五险一金,平均上折工资在五千左右。这样一份工作,在乡镇完全撑得起“金领”的称号。
所以你以为这份工作的从业者,都是乡镇居民?No no no!每年招新,都是几十里挑一,近年来入职的新人,本科生更是越来越多。这样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总是会有一堆人来角逐。你不得不承认,在一个小地方,这样一份工作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体面,收入不错,环境轻松。
但光鲜的背后,你看不到的,是无尽的孤独与落寞。一年365天,你可能有300天穿着工作服,鲜有机会穿自己的衣服;别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周游世界,你在三尺柜台坚守阵地。我上班的第一年,作为一个嫁到本地县城的外地媳妇加新手妈咪,腊月大雪封路四五天无法回家(后来才知道几天不回家会成常态),大年三十夜网点值守,初一初二不提前不早退正常开门营业。我是有多大的勇气,又是有多强的忍耐,年三十万家灯火举家团圆的时刻,抛下丈夫孩子,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孑身守在网点?我想,谁都不愿意这样做,但工作给的,别无选择。后来,乡镇网点设有金库押运车不收包的现实,也让我越来越多的夜晚,不得不值守网点。虽然回县城的路,只是三十分钟的公交车程,但我回不去。我一岁的儿子,永远不明白为什么妈妈隔个几天就会突然消失两三天;我被迫分居两地的丈夫(为了养家他在另一个城市工作),一个月难得回来一趟,却常常遇上不是我白天在上班,就是我晚上在值班的境况。我们连48小时CP(周末夫妻)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酸和无奈!
除了孤独和落寞,还有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尤其是对于柜员而言,对于女性而言。我们网点有两个小姐姐,在这里工作了七年。七年间,一直是柜员大堂经理会计这样轮换,再没有别的工作可做。信贷员往往更倾向男士,机关城区需要你有很多资源。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你可能一眼就能看到以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情景。这种可预见的一成不变,该是让人多么绝望又丧失激情。网点的另一位会计,二十多年的工作,一直扎身在这基层。年轻的时候一家人住在单位,网点有什么事,下个楼就来了。真的是工作也是工作,生活也是工作。一直在内勤转悠,除了年假多休几天,没有享受过完成的节假日。今年来,她频繁在说,再过两年,到了年龄她一定申请内退,实在是太磨人了。二十多年,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除此之外,网点每周要求值班守库,每周晚上一次会议一次自主学习,让回家吃晚饭变成了一种奢望。更不可思议的,在前一位领导调离前,竟然还有周一到周五不能“走读”的奇葩规定!除了周末,乡镇网点员工不得回家,必须留宿单位!行里甚至还多次成立“纪委专班”,检查监督“不走读”的执行情况。我想说,任何一个单位,再好的薪酬待遇,在非工作时间不让员工回家,都是极其不人性的,我也不敢去想员工有幸福感可言。工作绝对是人生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生活就该全部牺牲给工作吗?那人和机器人还有什么区别?另外,住在单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会让你的圈子越来越狭小,让你渐渐被束缚,最后找不到一条积极向上的出路。这不是危言耸听,你觉得住单位是便利,但你也逐渐砍断了你与外界联络的触角。
更不谈每天工作内容就是一个系统不断重复操作,面对各种大妈大爷不断解释为什么没有密码取不了钱,为什么假币要没收,为什么这笔钱没有了什么时候取的,为什么忘了密码非要本人来……各种鸡毛蒜皮,让你怀疑自己所学就只能用武于此?
当然,如果能战胜孤独,在孤独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基层工作会是一份毕生难忘的珍贵经验。基层是非常磨性子的,能战胜孤独战胜自己的人,必定在以后的人生中强大。但绝大部分人,是很难的。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银行人是一个很枯燥很木讷的群体。所以如果你想要进银行,务必三思而后行。银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