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随笔
书已经读完了三…周了。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在电脑硬盘里躺了6年了。最近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想着应该泛泛读读认知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对记忆颇感兴趣,所以翻出来读读。
《追寻记忆的痕迹》("In search of memory: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教材《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的作者Eric Kandel的自传。牛人都要写自传。 Eric Kandel (1929~现在)是神经科学的最早一批先驱者,它发现了人类大脑信息加工背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认知分子生物学。2000年,因为在记忆在神经元内存储的生理学基础方面的研究,他与 Arvid Carlsson 和 Paul Greengard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呼应作者的研究领域--记忆,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到他儿童时代的记忆。作者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9岁时,德国纳粹开始驱逐犹太人,他被迫离开家乡到达美国。由于早年的经历,大学时作者的专业为历史和文学。大学期间他第一个女朋友的父母都是知名的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学者,与他们的接触燃起了作者对精神分析学的兴趣,也可以说这将他引进了脑研究的大门。
大学毕业时,他娶了一个好妻子Denise。他想研究大脑功能的生物学基础,但却有些担忧和犹豫,因为他们两个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作者觉得必须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妻子却坚持见不是问题。因为她的父亲去世时建议她与一个清贫的的知识分子结婚,因为这种人会将学识视为高于一切,会去努力追求和实现崇高的学术目标。Kandel也真是幸运。
刚毕业时,Kandel真是个无知的小白,和我们刚刚成为研究生时是那么的相似,他想要研究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对应的大脑脑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Harry Grundfest教授,教授没有将他当成一个天真的误入歧途的医学学生给打发走,而是耐心的给他解释了当时脑科学的现状和条件,想要搞清楚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生理学基础还很不现实,并给他指出了方向:每次研究一个细胞。Harry Grundfest教授将他引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时很多科学家都对学习和记忆非常感兴趣,kandel 也一直想弄清楚记忆如何存储。与其他人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需要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来研究记忆背后的生理学基础。最后他找到了海兔,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像一只生活在水里的蜗牛。以此为模式动物,他逐渐揭开了简单学习(习惯化,敏感化和经典条件反射)背后记忆存储的突触机制,以及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由此开创了认知分子生物学。
当他选择海兔作为模式动物时,很多资深的科学家都认为用无脊椎动物研究大脑是错误的,也是的作者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加不自信。但作者最终遵从了自己的想法,实在是有勇气。作者认为三个因素使他坚持自己的方向。1,生物学研究的原则:每一个生物学问题都对应着一个适宜的研究对象;2他需要突破之前的研究思路,将自己的优势用在合适的系统;3,在于他妻子的婚姻生活中学习到一个道理,即你不可能单单依据冰冷的事实而做出合理的决定--因为事实总是不够的,一个人最终还是要相信它的潜意识,他的直觉,他的创造性冲动。 所以说啊科研就像是艺术,真的不是纯理性的,部分靠自己的天赋,靠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直觉,再加上运气。如果运气好成功了,就是天赋高,名留青史,如果运气不好就默默无闻。
之后他转回到海马的研究,但相比于海兔,哺乳动物的大脑是在太复杂了,作者后面也没再有突破性的研究。但作者对大脑的理解与当代神经科学对大脑的理解也没有本质性的差距。可以说作者对大脑的理解很超前,也可以说神经科学进展缓慢。其实很多学科都一样,先驱的大师们对问题的猜测很多都是正确的,只是当时的技术没法证实他们的猜测,后面的科学家得益于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去证实老前辈的假说罢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对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理解太肤浅了。
之前也读过另外一本有关脑科学的自传,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1939~现在 )的《双脑记》("Ta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rain")(哎,随笔还欠着没写),该书通过裂脑人的认知行为来探索大脑的认知基础,更偏重行为学研究,所以也更有趣。当时读的时候,真是想一口气读完,生动有趣,干货满满。相比之下,《追寻记忆的痕迹》更偏重于生物学,而且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铺垫背景知识过多,有趣程度上弱了不少(对我而言)。可能和自己的知识背景有关,对于一个想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当做故事书来读的我来说,《追寻记忆的痕迹》的内容有些过时。
2018-08-12
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