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杀牛和虹口屠宰场》









溧阳路611号1933年工部局出资兴建宰牲场,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余洪记营造。高而圆的灰蒙蒙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宰牲场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世界上四大宰牲场之一。
5层高的大楼空间布局奇特,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
相比较卢湾宰牲场没有工部局宰牲场这么有名。
崇德路,不足两公里的小马路有安南巡捕兵营、有屠宰场算命馆和棺材铺,有茶馆老虎灶、裁缝店酱园、豆腐作坊米店牙诊所等等。卢湾宰牲场前门在西藏南路,后门在崇德路与柳林路的拐角处。
解放后成了肉类加工厂。
PS:《营造业》
中国近代营造业开山鼻祖是谁?回答: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李鸿章。
营造业,旧用名栺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国内早已不用此名现在大多用建筑、开发等行业名称,貌似港、澳、台地区还在使用。
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分为小洋楼和大洋楼,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不是简单的外滩的洋楼可以代表的。
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传统的古代建筑在裂变中延续、演变,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照搬或模仿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以Bund of Shanghai外滩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的建筑为代表。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改造为特征的近代古代建筑。民族建筑师意识剧烈碰撞、交叉和融和。中国固有之形式开创性的设想,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