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我不懂。我什么都不懂。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被多少人当成了普通长跑甚至百米冲刺。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一直想长大的人,不会许那种重回十多岁的愿望,倒不是童年和少年过得不幸福,反而是记忆沉淀之后的澄澈显得青春年少时光更美好了,但真正体验的过程是懵懂、混沌和夸张的,现在的心态比那时候舒服多了,不换不换。少年最识愁滋味了,成长期一切未卜的不安全感,会更让人什么都想去做而又很难达成,青春简直就是欲求不满的灾难奇异大舞台
在这舞台上,人物各异,张狂、炫耀、欲迎还拒、表里不一、压抑憋屈……各自的生活塑造了各自的人物特性,可以说几乎不会有甘于平凡的少年,只是表现不一样罢了。有一种未成年人,因为有不能忽视的天赋,加之适当的引导和适合的舞台,一只脚跨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谓少年英雄,脱离了“凡人”二字。而平凡的少年,因为未卜的时光还很长,会自己造“不凡”的梦境,尤其如今新媒体发达的年代,谁都是一个媒体,“展览”的效果更是花样百出了。他们是真正的“一元论”实践者———物质和意识,为什么要互相决定呢?
这因为如此,少年们最珍贵的财富和先进性,就是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赤诚,无论什么都愿体验的一片丹心。如果有人,或有力量把这份性能放在一个能推动ta们前行的助推位置,谁都是不可限量的人。可是生活是个势利眼,不讲道理和不可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幸运,于是大多数人生是庸长的。后来我们都知道,这怨不得谁,世上如果只有对错优良,谁都不会幸免于难地失败。可是少年时对待挫败和收获,都是放大的,一叶障目也不懂筛选,通通吸收,活在满满的充实和冲击中,无论被动还是主动。丧到爆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和理解过“死亡”这件事,至少我是这样的。
那些“30岁之前该做的xxx”类文章和说辞,仿佛告诉全世界人只用“活”到30岁,并且也不会让你看了就过好得好30岁,认同这种思想本身是心理早衰。
那些赋予了某些意义的年龄线,终究会来的,谁也逃不过,除非意外、恶疾和你不想让它来。
如今丧到爆的时候,我还是不会想到“死亡”,和大多数庸长的人一样,我喜欢“活久见”。我还没去我爱豆的演唱会上蹦迪,我还没去过很多地方,我还没试过养个人是否能养好,还有很多类型的人我没有好好了解过……
人生无常才是最常。
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把辩证的双刃剑,让人对时间有不安全感,也可以让人在心理上一直有选择。
活过30岁难道不是该放彩纸庆祝的事情?不懂为什么要把30岁生日当“葬礼”来过的心态。但是,我也逐渐理解了那些自己选择的“死亡”人,毫无鄙夷地。尤其是那些有生之年不太庸庸碌碌的人,到了现实不得不让你庸庸碌碌的时候,自己也再造不出比之前更“不凡”的“不凡”幻境……别人觉得吃顿好的,买个贵的等这些平凡的快乐到了自己身上都起不到半点刺激作用了……
人生不是线性的,不是数学的,不是物理的,可能比宇宙还要复杂。
就算你要把它简化,它也是几十公里的赛程……
只有对错优良的标准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你以为你每一步都“正确”、“优秀”、“努力”,只会越来越好,可最后还是跌跌撞撞逃不出鬼打墙的平凡和无常。还有那些早早就领略姹紫嫣红的年轻人,自认为事不会、不能沦落到粗枝大叶的周遭里去的……
自杀的人并不是可耻不可耻的人。起点高,有光芒的自杀者,尤其可能比谁都清醒地意识到了“纯真”的丧失,不想靠着“你们年轻人懂什么”“嘿嘿,你懂的。”“大家都这样,你也得这样”的油腻同流合污而度过余生……他们也更确实的知道人与人不一样,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的“一样”大势,挤压着每个人还有存量的“心理选择性“,用“一样”来自我安慰和过早恐惧死亡的心理早衰,又把不可能每个人都占有“物质”的“不一样”推到“人间不值得”的深渊。人间再变不出更美好或者更糟糕的体验了,加入大势也没有“得救”。ta们主动选择拥抱死亡,不想求安慰,不想被感染的一种选择罢了。也许……他们甚至是最不肖死亡恐惧的?
“英雄出少年”这句话也一点不假,这属于“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务实认知,差别不单单在于天赋。大器晚成”是沧海遗珠,后来居上者们凭的是在凌乱的冗长的生活中还能坚持不懈的积累,量变到质变。所谓看清了生活本质还能热爱生活的是英雄,那真的也是英雄。
少年人最美的,最珍贵的,就是坚持“不凡”,乐于自己的不一样,兴致的富人。
人生这个死长死长的夜里,无数感染相同僵尸毒的行尸走肉,在你家门口游走、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