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益和:体内湿气重的症状!
中医认为,湿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被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被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被称为暑湿。 身体湿气重会影响食欲,容易乏力、腹泻。6个部位的异常,最能反映体内是否有湿气。
1、头部的表现
如果体内湿气重,最开始的症状就是头晕、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就像身上背负很多重物。此外,体内湿气重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现症状。
2、关节的表现
当体内湿气重伤及到关节时,会导致部分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索等表现,会感觉浑身关节移动困难,一动就非常酸痛。
3、食欲的表现
当体内湿气困扰脾脏,会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4、分泌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会导致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女性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
5、舌苔的表现
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湿气重会导致舌苔白厚。
6、排便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会导致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体内有湿的人,大便后一张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祛湿穴位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化痰祛湿。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曲池、肺俞、八髎、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中医治疗湿热体质,这几个穴位健脾除湿,一起来看看。
1、肺俞穴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
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
2、八髎穴
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3、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4、丰隆、三阴交、内庭、足三里
如果拔火罐,可以选择丰隆、中脘、内庭、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这样的顺序。
5、去湿要穴“曲泉”
屈膝时,当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6、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来按揉即可,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经常按按就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产生酸胀感,因为这个穴位比较敏感,很容易产生酸胀感,曲池穴为什么可以消除湿热呢?
因为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