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清楚起跑线的位置,再谈输不输!
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今年,《起跑线》这部电影不仅是刷爆了各种妈妈群家长群学校群,更是让人们重新去定义“起跑线”这个词。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最大的谎言?”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了你的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里跑,怎么跑。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再到《神秘巨星》和《小萝莉和她的猴神大叔》,一部部歌舞升平的印度电影,用好笑又泪目的剧情和台词,揭露着印度的社会问题。

《起跑线》这部电影,虽然揭示的是印度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和社会阶层问题,但是把里面的角色换成《虎妈猫爸》的原班人员去出演,一点儿也不会有跳戏的感觉。

剧中的情况,也是在中国身为家长会经历的:
为了孩子入学,拉吉和米塔搬进了高档社区,就是国内的学区房;

拉吉和皮娅在“上流轰趴”上,随着印度歌曲翩翩起舞,就如同人们在星巴克里听到《最炫民族风》一样,让米塔感到难堪;
凌晨去排队,只为给孩子们报名入学;

为了通过面试,拉吉和米塔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如同淘宝网红,把身上贴满各种奢侈品Logo;

参加印度版莫文蔚的各种调教与培训,背各种自己说不来的话;经历了这一切,依然没有为皮娅换到一个入学名额,理由是“也许学校不需要服装店老板的家长”。

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很励志,可我觉得,正是这样的温情结局,才尤其显得扎心。也许拉吉和米塔改变了学校的环境,让下层社会的孩子和上流社会的孩子获得了同样优秀的机会,但这些孩子长大后,仍然逃不了这样的窘境:
“优秀?私立学校的孩子同样也优秀啊!而且人家除了学习好,有更多的实习经验,还会马术、赛艇、冰球,四种乐器,五国语言啊!父母还有很多社会资源啊!”
《起跑线》用一个温馨的结局,安慰了无法获取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家长的心,但也证明了,家长自身的习惯,持有的教育理念,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拉吉说:“没有电视应该怎样玩耍,我的孩子是在贫民窟里学会的。”
看似很令人感动,实际上呢?拉吉也是一个靠看电视消遣生活的爸爸,皮娅当然学不会没有电视怎么玩耍。

关于现代教育,我听到过一席再诚恳不过的话了
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把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无害且有用的人。
但是到了中产阶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重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最顶尖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父母的言传,不如身教,过多的说教,不如行动上让孩子去模仿。
成天玩手机的家长无法说服孩子拿起书本;
没事就爱买买买的妈妈,拗不过想要玩具就一定要买的孩子;
凡事喊到先说“等等,马上”的爸爸,培养不出利索的孩子;
面面俱到,凡事周全的妈妈,只会让孩子做事情没有规划,考虑问题不周到。如果说父母本身的素质是起跑线,那父母的教育理念,就如同一双跑鞋。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恰当,孩子身上自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果,对于那些对教育一知半解,又不肯花时间去学习的家长,只能说一句“祝你好运”了。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的时间都用在挣钱上了,我自己没办法辅导孩子啊,我一不会,二没有时间啊!学校是干嘛的?学校不就是收了我钱,帮我解决问题的吗?
学校永远不会是一个“取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角色。常规学校,是提供基础教育,实现均质化教育,没办法做到个性化;
培训学校,一周就去1-2次,每次就90分钟的地方,除了教孩子知识,更多是教家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就像是去医院看病,找到了症结,开药也是要回家吃的。
可现在有的家长,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有时间打麻将,玩手机,看剧打开心消消乐,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辅导孩子学习。
你知道吗?
玩一局开心消消乐,平均时间在8分钟左右。
而一首帮助孩子启蒙语感的英文歌
加上前奏,还唱两遍,也不到3分钟。
所以每次在你把孩子特别乖的瞬间晒到朋友圈时,想一想,孩子此刻的乖,作为家长,我付出了多少?
同样,每次在孩子把你气到心梗时,也想一想,孩子变成这样,作为家长,我作(zuo一声)了多少?
最后,在你每次教育孩子要有上进心时,问问葛优瘫的自己,够不够上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