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影展本命年观影记录

这是我第二次去FIRST影展了。和去年的蓄谋已久不同,今年算是一次冲动出行—— 在得知饭叔《四个春天》入围FIRST竞赛单元之后和朋友聊起这个影展,聊着聊着就把机票给订了。
原本计划前面几天去青海湖自驾环湖,后来一看排片表就放弃了,决定把27号之前的时间都留给影展。到开票前一周,官方公布开幕影片为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我一下就炸了,每天守着东航直飞西宁的机票降价,终于在出行前几天把去程改为开幕当天一大早的航班。
到出行前一天还担心航班会受台风影响不能正常起飞,好在最后一切顺利。到达西宁后一路奔波从机场赶到海湖新区,办好酒店入住手续就匆匆赶往影院,随之开启了六天的观影之旅。
Day1 - 开幕 ×《大象席地而坐》

今年是FIRST第12届,说起来算是本命年。开幕仪式比较简短,影展的几位创始人讲述了举办影展的动力来源,讲述了这几年的收获,也表达了对媒体和观众的感谢。然后李子为宣布本届影展实行包场观影制,淘票票会将所有购票款项退回给影迷。
开幕仪式完成,话题转向影片《大象席地而坐》。关于这部影片的故事在今年早些时候被炒得沸沸扬扬。导演胡波的离世让这部影片蕴含了更多的悲痛和神秘色彩。当天到场的嘉宾除了曾参与影片创作的演员章宇、董向荣和摄影师范超以外,还有胡波的师友及母亲。
介绍流程走完,4小时观影开始。

影片的影像处理非常风格化,用了大量的人物特写和长镜头跟拍,画面景深非常浅,摄影机焦点只对准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制造出局促、焦躁、步步紧逼的空间感,同时内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绝望又充斥在空间里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胡波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在创作,每个画面的呼吸之间,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影片有四位主角,他们的故事和命运在短短一天之中平行上演再缓慢交织最终紧紧纠缠。他们每个人的都有足够的理由愤怒,而他们的愤怒来自对现实的失望,从回避到冲撞再到惨败,一步步走向逃离和抗争。满洲里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一个充满诗意和天真的志怪形象,和《鲸鱼马戏团》里的庞然巨物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影片结尾,三位主角在夜色中踏上去往满洲里的漫长旅程,这充满戏剧化的一天连同他们过往岁月里所经受的所有屈辱最终汇聚到深夜山谷的一束车灯里,瓦解、消散、重构,几声不知从何方传来的象鸣声把符号化的希望定格在人们惊诧和寻找的瞬间。
片中所用的电音配乐强化了疏离冷练的作者视角,在一个个缓慢移动的长镜头里涓涓流淌,撑起每一分钟该有的情绪。影片结束后,我一时间无法从虚拟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害怕外面的世界已经被夜晚所吞没,只想赶紧逃出影院,将自己融入到大街上来往的人流之中。
好在西宁落日较晚,斜阳下尽是满脸笑容的人们。
Day2 -《彩虹实验》×《吾神》
第二天安排的是两位女导演的作品。

《彩虹实验》应该是 Christina Kallas 执导的第二部长片。故事发生在曼哈顿一所高中,课堂上一次实验发生事故导致一名学生严重烧伤,随着事态发展和调查人员的介入,一系列人和事被层层炸开。
这是一个把简单故事碎片化复杂化的典型案例。影片节奏之快、台词密度之高,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不太适应。前半部分素材比较零散,到后半段慢慢汇聚梳理之后渐显精彩。创作者运用高超的剪辑技巧将事件涉及的人物故事平面化铺开,是非常少见的群像描写,同时也犀利地反射了教育体系、原生家庭、枪支管控、校园毒品等诸多社会问题。
除了利用小事件反应大社会以外,影片的核心情节依然围绕探寻事件真相在展开。导演将事故受害者以一种特殊身份还原至现场,跟踪事件调查过程,并担任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这样的设置非常有新意,同时也对受害者自身的性格特征做出了最直观的解释,结尾处一个小小的反转也让观众感受了一把 “被戏弄” 的滋味。
导演 Christina Kallas 出生于1964年,是一名作家、编剧、制作人,同时也是电影学教授。从这部影片的剧作结构和剪辑手法上来看,Christina Kallas 确实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
与厚积薄发的 Christina Kallas 相比,85后(猜测)导演刘冬雪带来的作品又给人完全不同的体验。

《吾神》是今年FIRST影展主竞赛的影片,获得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提名,同时也被选为影展 “惊人首作” 作品。
故事发生在魔幻现实主义大东北,是一出由 “中邪” 事件牵动起的神鬼大乱斗。一开始的观感有点类似去年FIRST最佳剧情片《小寡妇成仙记》( 后更名为《北方一片苍茫》),但越往后影片自身的风格越发明显,导演驾驭类型片的能力也凸显出来。
总体来说,影片在制作上并无大的瑕疵,摄影和剪辑手法非常娴熟。导演调动了自己所能利用的最大资源来完成这部影片,但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许多细节无法处理得更加细致。影片的拍摄周期为28天,几乎完全按照剧本在执行,这也导致后期剪辑的时候缺乏一些可调用的 “多余素材” 。
影片中所有演员都是当地找来的二人转演员,表演虽显夸张且缺乏变化,倒也把大东北的农村人演得活现。映后小范围交流时导演也聊到了拍摄过程中与演员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我个人认为影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剧本层面。导演没有为将文本视觉化可能产生的差异留下回旋余地,使得影片前半段笔墨较重的人物到后半段就完全消失了,牵引观众期待的点也始终飘忽不定。影片对于宗教和人性的探讨有些流于表面,更像是一种简单的风俗展示。而作为悬疑焦点的 “神迹” 到最终也只得到了粗浅的解释。
影片获得的评价有好有坏,但导演刘冬雪的创作能力不可小觑,非常期待她的后续作品。
Day3 - 《蜻蜓之眼》×《四个春天》
第三天电影分别来自独立艺术家徐冰和豆瓣友邻饭叔陆庆屹。

《蜻蜓之眼》是一部无需摄影师无需演员的影片。徐冰利用遍布各处的监控摄像头和网络直播所产生的视频素材剪辑出一个有着完整情节、带有佛学意味的爱情故事。
蜻蜓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拥有上万只眼睛的生物。观影过程会让人产生 “我们每天就生活在这样的监控之中” “下一个镜头里会不会有我” 之类的恐慌。蜻蜓之眼,也是天空之眼、上帝之眼,是俯瞰众生的视角,也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法力。
这是一部处于视觉艺术与电影模糊边界上的作品,故事情节在充满批判性和包容性的概念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徐冰以艺术家独有的敏锐观察和行动力完成了这部作品,如果非要以电影的标准来评价它,网络素材的质量确实还不足以支撑大银幕的呈现,配音演员做得也不够专业。
此外,片头龙标的妙用承担了影片一半的笑点。
如果说徐冰的作品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那么饭叔的《四个春天》则是一首用日常琐事编织而成的悠长情诗。

知道《四个春天》是在豆瓣上。一直关注饭叔,很喜欢他的照片和文字,也知道他在学习电影剪辑。想不到的是他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做了一部纪录片,片子的粗剪版本在北京做了小范围放映后就获得了豆瓣友邻的一致好评。
有一天在豆瓣收到饭叔的留言说他的片子入围FIRST影展了,我竟然跟着激动起来。这种激动是因为突然看到了普通人进行电影创作的可能性,“鼓励看过影片的人去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 ,这是我在观看《四个春天》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的能量。
看过影片之后,真实地被银幕上这对老夫妻所打动。可以说,是他们成就了这部片子。“四个春天” 的背后是夫妻俩相知相守的一生。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情和紧密的连接,甚至在遭受巨大的伤痛之后仍然留有乐观豁达之心。
影片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重新组织起来,是导演献给家人的优美情诗,是一段完美的家庭影像。如饭叔所说,在记录这些影像之初并未想过做成电影,所以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之后,前期素材的琐碎就变得比较明显,部分段落的节奏感比较弱。
但不管怎样,《四个春天》对饭叔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开始。影片拿到FIRST最佳纪录片奖,组委会评语是这样说的:“ 平和的歌声融在暖意盎然的日常角落,生命的真谛诠释欢聚别离的终极孤独。纪录片固有的控诉性和边缘性,在明亮的心中消弭无形。” 真好。
Day4 - 《瑞士人克里斯》×《美丽》
第四天原本只买了主竞赛单元影片《美丽》,后来又临时加了主题策展影片《瑞士人克里斯》和《高个的男人快乐吗》。

关注到《瑞士人克里斯》是因为FIRST官方微信的推送文章,里面提到这是一部将纪录片与动画相结合的作品。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南斯拉夫地区的动乱和战争。瑞士记者克里斯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身亡,他的家人被告知他是因间谍身份被处决。克里斯的侄女,即影片导演 Anja Kofmel,在这件事情中受到很大的震惊。事件发生时,Anja Kofmel 还处在童年阶段,长大后的她决定去往克里斯经历的战争前线、拜访和他接触过的人,试图解开克里斯死亡的谜团。
影片的叙事结构有点像《至爱梵高》,以局外人的身份层层深入事件核心,遇到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得到不同的说法,并以第一人称视角以带有主观色彩的方式 “还原” 事件经过。
动画的形式让那些已经被历史尘土所掩埋的人和事重新站立起来,作者飞扬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法赋予了克里斯这个人物丰满的血肉,并且带领观众走入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恐惧和决绝。
影片在纪录片部分有着非常完整的线索和人物支撑,加上动画部分调动起的情绪张力,让人沉浸在这场漫长的寻觅之旅。纪录和动画两个部分即使独立成片也毫无问题,结合在一起更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寻找和重现往昔历史,给逝去的生命以尊重、缅怀。尽管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成了谜,但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却万分珍贵。
看完《瑞士人克里斯》觉得非常惊喜,就临时去找FIRST志愿者拿了后面一场据说也是动画与纪录片结合的《高个的男人快乐吗》。

影片开始后才发现,和《瑞士人克里斯》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这一部是为长篇幅的访谈对话配以动画解说。谈话节奏平铺直叙,动画由各种颜色鲜亮的线条组成,感觉就像是不小心打开了网络科普视频,我尽力坚持了半小时,然后退场吃饭去了……
晚上还有《美丽》要看,吃饱饭比较重要。

如果非要在今年FIRST我看过的剧情片里选出一部最喜欢的,那应该就是这部《美丽》了。影片的表演和情绪基本是由主演池韵一人撑起。在观影之前有其他影迷说这部片子是 “本土松子的一生” ,也有人说是 “砍省阿黛尔的生活” ,我看完后倒是觉得应该称之为 “长春女同杀人事件” 。
故事围绕女主角美丽展开,她有一段永远不可能翻篇的过去,有一段行将瓦解的同性关系,还有总是对她纠缠不放的姐姐和姐夫。她在外工作勤恳,礼貌周到,对朋友真心实意、万分珍惜。在爱人面前她是一个照顾人的角色,同时也难免会埋怨、显露出脆弱。但在面对姐姐和姐夫的时候,她整个人充满了喷薄而出的愤怒,那是她心底里最深层的绝望。
整个影片充满了女性主义气息。姐夫代表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姐姐代表了原生家庭的压榨,而那个让美丽说起来就想掐死的小孩,则代表了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原罪。爱情让人神伤而不可自拔,友情给人慰藉却无法依附,亲情在此则是无法逃脱的血缘债务。
池韵在片中的表演相当精彩,她也因此获得FIRST最佳演员奖。不过影片其他演员的非职业属性也非常明显,难免会有让人出戏的地方。在情节的处理上,个人感觉结尾两场戏之间缺少一些过渡,情绪的铺垫做到了,但少了一点到达高潮的推动力。
想不到的是,这场放映结束后的交流部分还贡献了新的泪点,在此做个简要记录。

有一位观众提问说现场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主创们认为这样的电影让小朋友观看会不会有什么顾虑。影片监制程青松先生在回答中说到欧洲童话的残酷性,他认为现实社会的残忍如果不让小朋友看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此外性别教育对小朋友来说也非常重要。
这时候小朋友的母亲站起来主动回应,她说她是在看过影片介绍、知道影片涉及同性问题的情况下带孩子来看的。她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沟通,并且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可以发生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并且她也告诉孩子,以后不管他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或者选择独身一个人过,都没有任何问题。
全场观众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和邻座的女生不约而同开始掏纸巾。程青松先生说:正是您这样的妈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希望。
Day5 -《冬去春又来》×《虚你人生》
第五天,一部剧情片,一部纪录片。

看《冬去春又来》的时候,忍不住拿《美丽》来做对比。同样是以女性为主角,美丽代表的是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抗争,而小夏却代表了那些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见解和控制、永远活在别人期待里的女性们。影片结尾处,小夏心怀顾虑按下复印机上 “请勿触碰” 的开关然后发现并无异样时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这大概是她有生以来唯一一次违背别人的既定规则。
大概是还未完成最终版本的原因,影片整体叙事显得松散拖沓。技术方面做得足够细致,但平铺直叙的节奏令人疲惫,有种把电影剪成了电视剧的感觉。影片前半段在英国拍摄,后半段回到国内,两段质感上的差别让人感觉不适。但这样的割裂感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撕扯激发了我一定程度的共情。
影片主演张铭益在表演上拿捏得还算到位,可以感觉到女主角内心从憋屈不服到顺从认命。和她演对手戏的孔雁,从话剧舞台转向大银幕,在表演状态上更加松弛,人物也更有韵味,算是一个亮点。
看过乖乖女生命中的春夏秋冬,随后再转战网络话题人物的 “虚拟” 人生。

纪录片《虚你人生》聚焦的是活在网络世界的一群人:YY主播、网红粉丝、土豪、网络财团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时兴的话题。
主创团队做了大量的素材搜集,跟拍了诸多网络主播,最终挑选了沈曼和老李这两条故事线。这是一部剧情性很强的纪录片,从两位主播的迅速走红讲到他们生活的改变,再讲到网络环境的变化以及YY直播平台年终盛典各方厮杀的网络奇观。
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 “动物世界” !网络的虚拟背后都是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人们的贪念和欲望、对金钱的崇拜、内心的巨大空虚在网络世界一览无遗,再多粉饰都遮不住人类的恶与俗。而支配这些人付出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去追求的东西,不过是一个易碎的泡沫,他们或许都是市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而已。
影片在真实素材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特效,以达到更加娱乐化的效果。整体故事性非常强,但同时也让人觉得故事性太强了,没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角色来帮助梳理这种网络乱象背后的精神实质,从而丧失了纪录片的客观和冷静,看到后半段略感疲劳。
Day6 -《郊区的鸟》×《罪人》
最后一天,由两部 “惊人首作” 和一部影迷朋友推荐的惊悚悬疑片作为结束。

《步行指南》是今年第二部让我看睡着的片子,这次是扎扎实实地睡了至少50分钟。
这是一部由导演陈熹独自完成的动画片。粗糙的3D建模,高饱和度色块的堆叠,如果不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恐怕5分钟都坚持不了。
可以看出创作者是一位资深游戏玩家,基本上所有画面都是以玩家视角在呈现,于是让我自然而然产生了看别人打游戏时的困倦感。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睡着了……
依赖这50分钟的宝贵睡眠,我支撑住了下一场《郊区的鸟》。

这部影片在第一场放映时成了爆款,影厅门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排队场景。但第一轮观众看完后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对我个人而言,影片好的部分是真好,打心底里喜欢,但其他部分又确实让人感觉勉强、违和、无病呻吟。影片用了一种类似《路边野餐》的时空交织手法,让男主角夏昊的童年记忆和现实世界产生丝丝缕缕的牵连。
片中的童年部分拍的太好了,好到让我希望可以把其他部分全部剪掉。其中浓郁的天真气息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回望童年时充斥在记忆中的感受。山林的鸟叫与真气,多次重复的《儿童团团歌》,还有那一段漫长的寻路之旅,它们指向的是一段必定分离的成长之路。长路尽头,三位小伙伴停在黄昏的河畔,他们的沉默和啜泣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关成长的失落和惆怅。
成年夏昊忘了时间的谜底,却还记得郊区的蓝鸟。成年后的部分被拍得乏味烦闷又不得要领,在情节的虚实度上似乎可以出做很大的调整。李淳和黄璐在片中的表现也完完全全输给了小朋友们。
作为导演仇晟的第一部影片,敢于在结构上做出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尝试的结果却让人感到可惜。
连续六天看下来,越来越感到疲劳,最后靠来自丹麦的悬疑片《罪人》提了提神。

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影片,依靠一个精彩的剧本和一位出色的演员支撑起来的作品。同类型的长片短片看过不少,比如《活埋》《自杀热线》《恐怖直播》等,如果做成舞台剧也很容易出彩。导演选择这样一部影片作为自己的处女作,非常聪明,也非常考验其编剧功力。
影片利用开场几分钟描述了警官Asger在报案中心的日常,可以看出他思路清晰、办事有条不紊,同时也对这份工作感到厌倦。看似几处闲笔,刻画出Asger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并且暗示这位警官的身份并不一般。
然后接入主线剧情,一位报案被绑架的女性出现。观众通过与接线员共享实时信息产生与之相同的焦虑和紧张感。随着调查的深入,Asger获取了 “绑架者” 的信息,与 “受害人” 独自在家的女儿取得通话,尽力确保小孩的安全并且承诺将其母亲平安送回家。
剧本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导演通过主线案件的发展让警察重新审视自己。主线剧情因Asger的判断失误而反转。观众跟随他的思路,从判断小孩的父亲是否有罪转变为判断小孩的母亲是否有罪,最终落脚在判断警察是否有罪。一个案件的发展影响了另一个案件的结局走向,不管是从剧本层面还是观影体验层面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后记
这就是我今年的FIRST影展观影记录。6天时间,11部影片(中途退场和睡着的2部就不算在里面了),见到了从各地赶来的电影人和影迷朋友,开心且满足。
作为一个发掘电影人处女作及早期作品的影展,对创作者来说是否拿奖或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能以一种完整的面貌迎来第一批观众,让媒体和观众认识他们、记住他们、期待他们更多的创作。
就像《吾神》导演刘冬雪在首映现场所说:感谢你们来看我的电影,因为你们的观看,我的电影梦才算完整,感谢!
附:第12届FIRST影展竞赛提名影片名单


© 本文版权归 sTill-Lif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豚ガツ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31 09:38:32
-
Corz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0 22:02:19
-
美丽的精神状态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2 01:19:20
-
Caligu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9 08:36:37
-
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19:13:06
-
Bryan·Mai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31 00:02:04
-
LPM0317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5:09:05
-
铃∮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1 07:40:12
-
潇湘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3 18:14:14
-
于宙无敌棒棒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7 19:46:49
-
打败蠢脑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4 00:30:55
-
Кин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1 20:20:05
-
绿九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22:07:12
-
海蒂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13:54:20
-
十二月的和弦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13:53:26
-
王写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2 10:11: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0 19:08:2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0 17:11:33
-
Sylva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0 15: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