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37家公司拒绝,马云:别人没义务帮你,你要笑到最后去帮助别人

8月8日,马云在南非出席了“网络企业家:非洲数字雄狮的崛起”的主题会议,在会上,马云坦言自己曾被30多家公司拒绝。
在网上一直流行着一句调侃:不知妻美刘强东,一无所有王健林,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提起阿里巴巴,大家都惊叹于这个商业帝国的庞大,对于某宝又有说不完的爱与恨。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创始人却后悔创下阿里巴巴!
37次的拒绝
1994年马云投身互联网行业,和团队先后在北京和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和对外经贸部网站。在马云团队看来,这次创业是在启动一场技术革命和观念革命。
但是遗憾的是,在推销黄页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产品一次次被拒,这次“革命”并没有成功。
黄页的创业项目失败,马云说:“一切得从头开启,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会成功,会有人成功的。”
但这句话并不能安慰自己和团队里的人,在离开北京的时候,马云带着团队的人去爬长城。在北京待了14个月,他们却没来过这个地方,站在长城上,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沮丧。

99年,马云和团队在杭州开始了新一次的创业——阿里巴巴,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在初创时期,也秉承了马云以往的经历——被拒绝。
窝在一个毛坯房里,团队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建设训练,他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这次创业面临的资金困难。马云一直对团队的人说:“今天我又拒绝了一家VC(风险投资)。”有一天马云对团队的人说:“我一共拒绝了37家VC。”
而团队的人也一直以为自己的努力,正在为中国的信息革命作出改变。却不知道,那些创业初期的希望只是假象,他们一直面临着资金链危机。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彭蕾曾在采访中说到:“直到近些年谜底才被揭晓,原来他被拒绝了37次。”
在这次的会议上,马云又提到了自己曾被30多家公司拒绝的经历。而面对拒绝,他说:“为什么别人应该来帮助你?别人没有义务来帮你,不帮你才是常态。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拒绝,你应该笑到最后,来帮助别人。”
没有人有义务来帮你
一个跟你没有任何交情的人,不帮你是他的本分。求助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每个人在面对困难时都希望找到某个领域的达人为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不应该一直寄希望“XXX会,让TA帮一下就好了”。
初入职场,你可以因为不熟悉职场的规则和工作内容,去让别人帮助你。但是一年后、两年后……“我不会这个工作内容,你能帮我解决一下吗?”这句话就应该消失在你的字典里。
很多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没有必要去求别人,而我们目前不会做到的,你应该思考自我提升的方式,让自己能够做到。

没有人有义务来帮你,同样的,你也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别人帮你,因为这个念头会让你成为一个职场“废人”。
不要到了35岁,发现自己只是把一年经验用了10年。又或者是把“这个我不会,你帮我解决一下”这句话用了十年。
拒绝拿来主义,自我提升才是王道
工作就像一场交易,你付出劳动力,公司付你薪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公正买卖,你的能力代表了你的薪资水平。
想要那多少薪水,你就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力。有些人一直喊着工资低,没有动力工作。
在抱怨工资低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拥有的能力,是否配得上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薪资。

身边有一个朋友,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奇女子。播音专业出身,转战运营圈。为公司搬过家,也为公司讨过债。但是最令我佩服的是她能出色地完成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出身文科,不懂金融知识,但是老总交代给她一个任务,推销一个金融产品。
她说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是一脸懵的,但是她明白自己的方向,知道要怎么努力完成这个任务。零金融知识,她加班加点让自己背下那些晦涩的金融知识;产品推销,她根据产品的构架和特点,顺着金融知识融会贯通,一点点提炼出产品的特色。
就是这些努力,让她可以无畏地面对一群经理推销公司的金融产品。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山会到倒,靠水水会流。我们最有利的支持就是自己的知识,如果你想得到高回报,那么你就要有相应的能力。
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最王道的事,不要一直指望别人的帮助。我们常说人脉的重要性,认识300个人,你就会有300个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只能救急,不能就“穷”,能力上的“穷”只有自救一条道路。
“你应该笑到最后,来帮助别人。”
支点——专注于中高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成长和赋能,助力HRM/HRD成为企业的事业合伙人,推动更多优质的企业成为社会的支点,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你愿意成为支点的同行人吗?
这里有最温暖的故事,最精准的资源,最认真的态度。
在这里每位HR都是人生的记录者。
欢迎加入我们,说出你的故事,和几万HR共同成长!
进入有故事有温度的“支点”!
持续关注,每周更新,我有故事你有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