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被情绪控而不自知”|三个情绪常见误区和四个常见思维死角|第一篇
我经常想着,是我控制情绪,还是情绪控制我呢?
今天是2018年8月9日
这是第一篇发表在豆瓣上的小文。
希望:勇敢,真诚,坚持。
情绪这个词语一直非常值得玩味,比如困扰当代人多时的焦虑、低落、哀怨、抓狂、冲动......似乎都在情绪的座下尽忠效力,扰乱人们的心神。那情绪有可能经过训练为我所用吗?似乎在闯过三个常见误区和四个死角以后,变成一个可行的命题。
误区一:当下情绪只有一种
解答:情绪有多种面向,有些情绪是一种,有些情绪是多种类别的混合,比如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发怒和恐惧两种情绪。

误区二:我必须把自己的情绪全部表达出来,否则我将不是我自己。
解答:性格,性别和文化都是影响人们表达情绪的因素。在这里必须要厘清一个概念,不是越少或者越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好。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认为:情绪要适应沟通的场合,情绪要适应沟通者的风格。
“中道”不是失去自我,而是经过有意识训练,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比如,一个脾气火爆的人应该努力让自己更冷静,比如一个很少表达感情的人应该更加乐于表达。结果上,大家都是不同风格的人,但是在生活中都变得比以前更好。
东亚的文化有压抑自己表达的属性,殊不知这样压抑着顺便把生命蓬勃的活力也阉割了;而叛逆者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路径:追求鲁莽而不合时宜的表达,更有甚者,伤害他人而不自知,自诩为真性情。这样伤人伤己,怎么能洋洋得意地说,是“追求真我”的表现呢?
误区三: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但是只要在关键时刻,我就无法控制自己。
解答:有些情绪是有助益的,有些情绪是干扰我们大脑的“杂音”。这些“杂音”也许来自生理上的疲乏,劳累;也许来自惨痛记忆,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完美诠释了这种情绪;也许来自无意识的反复自我训练。好消息是,既然是自我训练,就证明情绪是能够通过训练控制的。
非理性观念一览
此处承接非理性信念,罗列了一些常见的谬误。如果不能将它们辨认出来,就会越长越大,成为根植在心中的错误观念。
1.完美主义
描述:认为问题一定有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认为必须要是完美的,否则就不值得去做。
解析:这个前提隐含的结论是“如果这件事不是完美的,那就不值得开始去做”。在真实的世界中,很难有什么绝对完美的方法,认为事事必须完美也是一种社交障碍。只要尽力去做,就足够为自己喝彩,让他人尊敬了。
2.赞同谬误
描述:认为得到他人赞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幸福也在所不惜。
解析:没有人会尊重那些只为赢得赞同,而在自己重要价值观上一昧妥协的人。当然考虑他人的需求是重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
3.应该谬误
症状:认为事情应该按照自己认为那样发展。
药方:这种抱怨的愚蠢之处在于现实不可能因此而改变。这里隐藏的信息是:“我更喜欢别人不同的做法,在我想象中,事情将发展得比现在更顺利。”这会导致你认为自己受到欺骗,增加不必要的失落感。同时又增加他人的反感。
TIPS:尝试告诉人家你喜欢什么,比说教更有用。比如把“你应该准时。”改成“我希望你能更守时。”
4.过度推论
症状:基于有限的证据作出推论,用绝对的语气描述缺点。
药方:思考一下,这些控诉有多少基于情绪,多少基于事实。
训练情绪的办法
写下来一个让你情绪强烈波动的事件
举例:需要见女朋友的家人了,而你已经失业在家,担心配不上她。
写下你为何害怕
举例:1.如果他们不喜欢我,如果觉得我配不上女朋友,那我就完蛋了。
2.不管我表现的多么好,他们也会想起我已经失业这个事实。
3.也许他的家人才是对的,她配得上一个更好的人。
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
举例:1.家人的评价虽然很重要,但我们的关系并不依靠家人的关系而存在。理性地说应该是“我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不是我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
2.如果我认为,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么我就是在期待一个最糟糕的结果。他们确实有可能不喜欢我,但是也有可能结果会很好。没有理由在事情发生以前期待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3.我确实有一个不完美的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于她来说是一个错的人。我已经从过去吸取了教训,所以决心去过更好的生活。我知道自己也许不完美,但我会成为值得她依靠的人。
有时我们遮遮掩掩,只为融入花花世界;有时我们踽踽独行,只为在纷繁中追随自己一片初心。祝我们都能勇敢表达,不再横冲直撞;祝我们都能够更加打开自己,迎接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