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空门,比无情更无情的地方

见字如面 :如果李叔同离开(出家)后,妻儿就是特别痛苦,走不出来,甚至非常需要他,那他还会这样选吗?
嘉宾回答:其实对一个佛教徒而言,一个人恨你跟一个人爱你,在这个意义上是没有分别的。如果一个人恨你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让他扰乱自己心境。那为什么一个人爱你,你不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呢?
细想,道长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mu云chun树:很深刻。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无情即慈悲

晓洁:【佛门,空门,比无情更无情的地方】
以上,是别人的微博里无意看到的。觉得嘉宾的话,其实是有纰漏和强词夺理的逻辑错误。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姑妄观之)——
佛门也叫“空门”。
历来主张“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五蕴皆空”是指色、受、想、行、识皆空。
所以,我理解的佛教,其实是无爱也无恨。他们一直以来的慈悲也好、普渡也罢,应该都是在遵循既定教义,以俯视的姿态,劝化、拯救众生,所言所行俱意在“点破”,让众生“了悟”、放手,实质自己内心并不起波澜。
看评论里有人说,“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无情即慈悲。”
无法苟同。
我觉得,谈到“无情”,对应的应该是“有情”,亦即:先“有”,然后才谈得上“无”。换而言之,“无情”说到底,本意指向的,还是一个舍弃的过程,内核深处,仍旧是红尘中人做出轻重选择的过程。“无情”的程度也因人各异而有不同。
而“无情”本身,跟佛教的“无分别心”是截然不同的,“无分别心”的底色,其实是“没有感情”,是否定感情,是不同于“无情”的,并没有先存了一个“有”,然后再顿悟至“无”。也就是说“无分别心”的主旨是“空”。
在我看来,空,才是佛门大法的基石。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倒是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的苏曼殊更像个特例,也更真实。
所以,有时候,觉得,众生向佛门跪拜,奢求保佑和普渡,前提往往是预设了佛门是深情似海大爱无疆的,跪拜的目的是希图唤醒对方的同理心,再施以援手.......却常常有“求不得”——盖因目的相左。
佛门,空门,比无情更无情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