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笔技 | 绘画是对内心的回视
ArchiWorld世界之旅
绘画 是建筑师一生的必修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人以电脑代替手绘,手绘已经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稀缺品。
建筑的萌芽,源于工匠将其心中志向以结构之形绘于纸上。笔尖绘下不仅是大小体量的蓝图,更是建筑师传承的文化内核。步入科技时代,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便捷的电脑绘图,而建筑师的匠心始终如一。

2015年,深圳、北京等地的热爱绘画的资深建筑师王晓东、唐志华、赵谦、杨洲、蔡昭昀等二十余人,发起组织了一个“建筑师诗书画群”,并且在深圳清华苑设计院举办了第一届《心境》画展,反响很大。随着参加者越来越多,群也越来越大,从深圳、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几个城市扩大到全国各地的资深建筑师。到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三届《心境——建筑师诗书画展览》,并且每一届都在多个城市展出。

现在,ArchiWorld 特设《筑造笔技》专栏,想通过采访这些建筑大咖,分享他们的艺术造诣,以绘画这种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帮助大家邂逅初心。
下面为大家介绍
ArchiWorld《筑造笔技》栏目第三位受邀嘉宾:杨洲
杨洲

中国京冶工程基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擅长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并具有较强理论研究能力,国内著名体育建筑设计专家;指导和参与过一百三十余个体育项目的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多项作品获得十余次建设部和北京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坚持建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有较深研究,特别是关于建筑伦理学和符号学。
部分项目
北京CBD中国第一商城二期
北京首都机场蓝天商务中心
宁夏图书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楼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馆
北京市新少年宫
郑州高速公路南站
郑州高速公路北站
河南省体育中心
河北省体育中心
焦作市体育中心
烟台市体育中心
蚌埠市体育中心
合肥市体育中心等
专业论文
《建筑的教育和教育的建筑》
《后奥运时期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初探》
《校园多功能体育馆的设计与发展》
《钢结构在建筑中的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等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是对内心的回视,是内心对于自己和外界的认识,是内心的各种感受向外界的表达。色彩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色彩有自己的生命,是主观的意向,而不仅仅是外部形象的被动复制。抽象性的色彩绘画,可以向深处理解色彩。

朗香教堂
©杨洲
人天生有一种对美的追求,任何人都喜欢美的东西。而艺术欣赏并非完全依靠天生,还需要后天培育的过程,通过教育将其激发出来。学生时期应该较早的接触艺术教育,对艺术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品和普通习作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艺术家的内心表达。优秀的艺术品具有艺术家独创的风格,别人无法复制。

欧洲小镇钟塔
©杨洲
美学这个词英文是aesthetics,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使用的,意思是“感性学”,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学科。这个词使用之初对于“美”和“丑”之间的分界线并非十分的明确,是研究扩展人对于客观的主观感受能力,研究非功利性的感受,不同于冷暖这些具有很强功利作用的感受,纯美是不含有这些功利性的目的性感受,是达到了感性的新高度。


小幅彩铅建筑
©杨洲
中国美学教育比较弱,现今学生普遍没有机会受到比较系统的艺术教育,学习建筑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从小学便着手学习艺术,中学能够基本熟知50-100首世界名曲,了解100副古典绘画,这样对于后期大学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会非常有益。

佛罗伦萨的塔
©杨洲

佛罗伦萨广场

©杨洲
佛罗伦萨屋顶
©杨洲
学习建筑不一定需要有绘画功底,绘画只是其中方法之一,但是要知道如何表达,把自己所想的和所需要的很好的表达出来。
建筑被叫做凝固的音乐,而没有叫做凝固的绘画,这是因为建筑更多的是一个时间性的艺术,而并非一个单纯的空间艺术,仅仅从照片中是无法了解建筑的。建筑是绘画和雕塑的承载物,简单理解也可称之为背景,更重要的建筑是生活的承载物,是生活的舞台。所以柏拉图认为建筑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可是黑格尔却说建筑是象征性的艺术品类,他认为建筑并不是最高级的艺术。

向前的紫色
©杨洲

不期而遇的绿色
©杨洲
有些人认为绘画是一个熟练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画画是不用教的。但是除了熟练之外还需要技法的提炼。对于接触较晚的学生,需要有人带领去学习,主要通过写生。建筑写生大多数是在现场画的,笔画中还带着现场的情绪和颤抖,依照实物进行绘画,临摹。从线条、单色开始,到色彩的表达。这种生动是在画室中对着素材创作所不能达到的。但是绘画不仅仅就是模画。



罗马写生
©杨洲
任何美的事情都离不开韵律和节奏,韵律和节奏,这是所有美的首要内容,建筑如此绘画亦是如此。比如说有一堆稻草,怎么才能把这些稻草组合的很美,怎么才能在一堆看上去很乱的稻草中寻找出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并通过绘画传达给别人,比如梵高的画。



佛罗伦萨写生
©杨洲
这几年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出差,于是出差的途中就成为画画的最好的机会。绘画对于我来说是消遣,是对工作的补充,但同时也是一种工具。设计离不开绘画,但要区分你的绘画是工具性和还是表达性。


京都写生
©杨洲
旅游时,我会画写生和速写。画的同时记下感受,理解建筑。绘画与照相不一样。绘画的表达手法是受到工具限制的,速写时就要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克服限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任何绘画工具都有自己的限制,这是没有办法,但是恰恰是因为有这一限制,发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表达。怎么利用限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像油画和水彩,两者完全不一样。油画表达能力丰富,但没法达到水彩画轻盈的风格。


欧洲建筑
©杨洲
人和人的面孔才是绘画最关注的对象。如果失去对于人和面孔的注视,我们就会丧失对于社会的认知。



人像练习
©杨洲
我崇尚的风格很多,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人类很综合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才会有特定喜欢的东西。如果说问我最喜欢谁,只能比较谁更高尚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能说你对什么更感兴趣。
建筑师群像

©杨洲
*延伸阅读
中国古建筑最早开始是一侧立一面墙,两侧各立根梁,把顶一搭,成为“硬山”,就成为了最简单的房子。这样的房子有缺点,容易在雨天被淋湿,因此为了保护墙面,将屋檐处突出,这是在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地方,突出的部分被称作为“悬山”,技术难于硬山。如果在山墙面再增加一个小的坡顶,这样将四个墙面完全保护起来,形成“歇山顶”。天安门就是重檐歇山顶。为了将房屋做大,想要用四个坡把周边全部遮盖住,便形成了庑殿顶,在这个形式中的技术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将结构的承力计算好,将承重转移,庑殿顶是工法中相对最难的。所以可以看出,古建筑屋面的目的除了覆盖空间外也是为了保护墙面。

为了防止地面溅水破坏墙面,于是要撑起地面,增加台阶,将水滴至台阶外侧,房子在空间变大的同时为了保持通风性,就在屋顶上再增加一层,两层屋顶间可以通风,被称为重檐。如果再建筑了较大的台阶,即是故宫的太和殿的样式。

中国的老房子一般只有小作里面的硬山是墙体承重,其他部分一般情况下墙体都不承重,是柱子承重,空间变大的时候增加柱子。木柱直接立在地上会受潮出现腐烂情况,因此在木头下部会做石头垫,就是柱础。做好屋架后,会将柱子向外击打,将垂直的柱子变成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可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这些倾斜度并不是为了美学而设计的,是为了实用性。

所以中国古建的等级不在于好看与否,而在于工法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比如很多人认为庑殿美观上略微逊色歇山顶,但是,前者在技术难度上高于后者,所以庑殿等级要高于歇山。
*近期活动

了解详情,请戳图片↑↑↑
-以上-
图文 / sinny、付德奎、于乐、杨洲
栏目策划 / sinny
编辑 / z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