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灶台
翠绿树木的掩映下散落着几间房子,其中一间就是存放我童年的老屋。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台,炒菜烧饭,祭祀祖先都需要它。
在这里,灶台就是“厨房”的全部,砖垒成方体,前边留空作为烟囱,后面留口作为添柴用的灶眼,上方留出一个大的圆形,在上面做一口大锅,锅里煮饭,锅下添柴,一顿美味的饭菜就这么出来了。
冬天,爷爷总会坐在灶眼前,不时地往里面加柴火,配合着奶奶炒菜做饭。火光映红了爷爷的脸,哔哔剥剥的柴火声在宁静的冬夜分外清晰。菜炒完了,灶头里熄了火,我便会坐到爷爷的座位上,感受灶眼里传来的阵阵余热,周身都是暖融融的。爷爷用火钳夹了几个红薯煨进还有星星点点火星的灰里,笑着和我说,别急,等一会就可以吃了。
有时,奶奶也会在灶头上用开春的新米焖一锅子咸饭,咸饭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菜饭,硬柴加大锅煮出来的咸饭格外好吃,雪白的新米香软,冬雪打过的青菜鲜嫩,即使不加肉丝,挖一勺猪油拌在菜饭里,也能让我们吃的满嘴流油。
爷爷是在食品站上班的,食品站是生产猪肉的地方,不过爷爷不是屠夫,而是里面的一名会计。听奶奶说,他日日捧着数学课本学习,自学了珠算,凭借着刻苦勤奋考上了会计。我们这过年有用猪头祭祖的习俗,每逢过年,爷爷都会提前从食品站的同事那订一个猪头,新鲜的生猪头拎回家后,他和奶奶一起用盐把猪头里里外外抹匀,腌制十多天。到过年那天,大锅里盛满水,放入腌制好的猪头,灶头里硬柴铺底,煮上两个多时辰,猪头肉香味四溢,我和表妹站在旁边忍不住咽口水。煮好的猪头会先放在八仙桌上祭祀祖先,等一系列仪式结束后,爷爷就会把它放在一个大盆子里拆开。拆猪头肉不仅烫手还极费力气,爷爷从不喊疼,往我和表妹手里各塞一块带骨的肉,说,赶紧去吃吧,这两块是最好吃的。
和灶台同样流传下来的,便是灶神。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祭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过了年不久,我的生日就来了,奶奶会在我生日那天在灶龛前燃香,摆上贡品,化一些元宝祭祀灶神,祈求我每年平安快乐成长,随着我的年纪的变化,从学业有成到谋得好工作再到嫁个好夫君,灶台承载着奶奶对我成长的无限祝福。
除了生日那天要祭灶神,奶奶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也要祭灶神。问其原因,只道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后来查了资料得知,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的,范石湖《腊月村田乐府引》上说:“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梦华录》上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祭祀灶神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民对一年美好的期盼。
灶台在我印象中不仅是美食的发源地,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在我记忆里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