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本书 愿我们成为那特别的注脚

观影小伙伴A:哦,这真是一部感人的电影!
观影小伙伴B:的确不错,就是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
观影小伙伴A:就是因为理想主义,我才喜欢呀!
《化敌为友》摄制于2012年,获得63届德国电影奖的最佳儿童和青少年片奖。可是即便在IMBd和豆瓣上,评论也是寥寥无几。在我看来,这应该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片。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宏伟叙述,想要通过一对老少邻居化敌为友的经历,来颠覆民族宗教之间的仇恨偏见。
电影讲述的是,14岁的巴勒斯坦难民少年阿里一家新搬到公寓,却发现楼上的邻居家漏水,阿里帮助了独居的老人亚历山大修好了漏水的水阀,才发现他是俄罗斯裔犹太人,于是赶紧逃离,爸爸警告他不能与楼上邻居往来。阿里的叔叔资助他们一家很多,有一天他和表哥出街玩耍认识了一群混混少年,他们听说了阿里楼上犹太邻居的故事,兴奋地策划去亚历山大家里捣乱,割坏了老人的沙发、打烂了老人的家具,还烧毁了老人的衣物。在逃离过程中,阿里仓皇丢下了爸爸新为他买的球鞋,所以警察找上了他。
如果一经定罪,阿里就会被遣送出境。为此,妈妈让阿里向亚历山大道歉,并要阿里为老人家重新刷墙整理。亚历山大一方面要挟阿里帮他,另一方面如果两周内他不把家里重新整理好,就会被社保局送去养老院,而他不想去养老院度过晚年。两周时间内,这一老一少从一开始互相敌视、对打,到最后互相谅解和喜欢,亚历山大甚至夸奖了阿里的绘画天分,并鼓励他追女孩;阿里也知道了亚历山大唯一的儿子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役中丧失了生命。
最后,亚历山大不惜用老乡们为他筹集的捐助去贿赂警察,要求他们撤销对阿里的检控。但警察认为证据确凿,还是把阿里送上了法庭。阿里一度怨恨亚历山大,认为他就是传说中只会出卖和利用别人的犹太人,愤而离去。但在法庭上,亚历山大为阿里作出了无罪的辩护,因为拒绝法庭对他的驱逐而哮喘病发,最终离世。在墓地,阿里戴上了犹太小圆帽,并代替了亚历山大的儿子向他作出了最后的念经悼念。
小伙伴B认为电影过于理想主义,也许就是指出一个德国导演的视角,是否能引起全球观众的关注?在爆米花商业电影盛行的年代,需要观众去关注犹太人、阿拉伯人之间的世仇,关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关注在欧洲的难民生活和思想,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切入点。可是对于德国人来说,对来自中东的难民已经避之不及,更何况要为电影中触犯法律的巴勒斯坦少年网开一面,也不符合崇尚法治的西方观念。哪怕是对阿拉伯和穆斯林观众来说,宗教和种族观念世袭了千百年,导演你妄想不流一滴血就化解千年的民族恩怨,是太天真了呀。
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不会大红大紫的。没有多少人留意,就说明不是电影本身的内容出了问题,而是电影的观众定位,注定了它无法获得世俗的成功。
但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一部完全失败的作品呢?小伙伴A说:就是因为理想主义,我才喜欢呀!
如果我们专注于反映现实,那就是一部纪录片;如果我们专注于反映历史,那就只是对血流成河的历史作出的一种遗憾表达。但电影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在德国的难民生活反馈,既嘲弄了那延续千年的仇恨——
阿里:那是因为你们犹太人要来抢夺我们阿拉伯人的土地!
亚历山大:可是你们也像流氓一样对我们赶尽杀绝!
(新仇旧恨,总是不断添加无名火,剪不断理还乱)
也嘲弄了现实——
阿里爸爸:他怎么可以去帮那个犹太老头呢?犹太人可是我们的敌人!
阿里妈妈:但是阿里不去帮助那个犹太老头,他就要被确定刑事罪行。你知道下场是什么!是会被遣送出境啊!而且,而且那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
(再不能化解的宗教民族仇恨,面对现实的困境,也不得不低下虔诚的头颅。既然这样,形而上的仇恨,又是不是非得存在?)
然后区分了一下群体和个人——
亚历山大:你在我家墙上喷的“犹太人=纳粹”,这是完全不对的!
阿里:……我没有针对哪个个人,我说的是一个群体……
亚历山大:没有针对个人?!那你哪来这样的结论!啊???
(我们总是以为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当我们遇到活生生的对手,却好像发现又不是这样简单。)
以及重新定义了一下法治与人情、善良与邪恶——
检察官:先生你要知道,这是一宗很严重的刑事案件。如果你现在撤回起诉,那么会引起以后更严重的种族仇视行为,绝不能纵容和姑息犯罪分子!
亚历山大:的确,阿里犯了错误。但在我眼里,他是最善良和纯真的孩子。活在世上,谁会担保自己不会犯错误呢?但人类不就是在不断犯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所以才取得进步吗?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世仇,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开始,一种错误的延续,但已经犯下的错误,是不是要被一直钉在十字架上,永不翻身?)
如此这般丰富的内涵与隐喻,却通过一个温暖的小品体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想要表达,“以人为本”,当我们从关爱和宽容出发,世仇不是不可以被泯灭。甚至,完全可以“化敌为友”。导演没有取悦任何群体,他只是表达出了自己简单的愿望,那就是:友谊高于仇恨,和平胜于战争!
我不喜欢战争。战争满是血肉模糊,战争意味着死亡和没有希望,战争是无尽的摧毁和逃亡。
然而看了这部电影,我忽然想也许难民潮会引发一个新的族群。新一代难民青年,也许可以逃离宏大的历史叙述,发现真正的生命意义。
如果阿里还留在巴勒斯坦,他的心里也许就会被种下不可更改的民族仇恨之火。如果不是因为无法选择,他们被迫与犹太人为邻,又怎么发现原来敌人也遭受痛失亲人的折磨。如果不是发现,原来阿里爷爷和亚历山大来自同一个地方,共同的回忆拉近了爷孙的距离,亚历山大也不会发现及赞扬阿里的绘画天分,而阿里的爸爸只会告诉阿里,你不能去读书和画画,家庭负担那么重,我们男人要养家。
历史上,公元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来就是邻居啊。
如果欧洲担心难民会冲击西方社会,西方又何尝不是在改变难民。正如亚历山大在法庭上为阿里作出的辩护:
人类不就是在不断犯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所以才取得进步吗?
阿里问亚历山大,那么多困难,你到底是怎么克服的呢?
亚历山大回答,那是因为地球始终在转啊。(问题总会解决的。)
亚历山大的老友伊斯亚说,亚历山大啊亚历山大,你为何总是在自找麻烦(要帮那个阿拉伯小子撤销控诉)?
亚历山大说,那是因为地球始终在转啊。(问题总是会源源不断而来。)
地球始终在转啊。所以又有什么应该的,又有什么不应该的,是不会被改变的呢。 即便历史之书的叙述无法被逆转,愿你我仍能成为那本大书里面小小的特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