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ology
亲属称谓
它是亲属制度的一类术语,在某一特定的语言中时一套符号化的词语,标注某人的特定类型。简单的说,亲属之间的称呼就是亲属称谓。它不仅表示出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在内。在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中,划分了包含自我的血亲和姻亲。
亲属称谓后来也派生应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更表明其中包含的社会意义。
亲属称谓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美国人摩尔根率先进行研究。他的研究对马克思也有影响。《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摩尔根将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类分式”和“叙述式”,原始民族所采用类分式,文明民族多采用叙述式。类分式就是那位对亲属称谓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统一亲属称谓笼统称之。叙述式就是在对一些基本血亲使用专用名称的基础上,对一些远亲使用基本名称的组合来称呼。类分式又具体分为马来亚式和“图兰尼亚式”两种,叙述式的典型代表则为雅利安式。摩尔根认为每一种亲属称谓制度或形式,都是某种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人类家庭形态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制度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那就是从类分式发展到叙述式,从马来亚式到图兰尼亚式再到雅利安式。
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则主要依据平辈亲属的称谓将世界上所有民族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度归纳为了六类,每类都用该类的一个典型的民族名称来命名: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马哈式、苏丹式。
默多克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马克思·韦伯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迄今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之一,韦伯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新教伦理”“理性化”“卡里斯玛”等概念也早已经由大众媒体进入了社会领域的日常讨论。
1897年父亲突然去世,韦伯失去与父亲和解的机会,让他抱憾并自责终生,以至于在秋天来临之时出现多种症状:身体虚弱、失眠、内心紧张、良心责备的痛苦、精疲力竭、间歇性焦虑,几乎不能作任何事情。在 1897年到1903年经历了精神分裂病症的折磨。
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更是一代代中国学人的必读书目。
东亚兴起“韦伯热”的时候,我国港台地区和日本、韩国关注的重点是儒家传统与现代化、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而《儒教与道教》恰是谈这一话题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包含许多基督新教教义与伦理实践之间复杂的影响关系。对资本主义的解释,涉及现代世界的普遍命运,其中不仅是现代化的凯旋,或许还有现代人的某种悲剧性的处境。
《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非常可惜的是,韦伯未及完成规划中的伊斯兰教研究),构成了韦伯名之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以下简称“经济伦理”)的专题论丛。 人类学有关历史研究的学派
共时性 历时性
古典进化学派(19C末20C初)
1)代表人物:(达尔文、斯宾塞)巴斯蒂安、泰勒-最早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摩尔根、弗雷泽等
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古典进化论的基础)决定了能创造出相似的文化,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
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异同。
3)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新进化论(二战后)
普遍进化论:
美国人类学家莱斯里·怀特提出。
1)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判断、衡量文化进化的基本标准也可以是普遍的,衡量文化的尺度:C=ET,文化=能量和技术,用人们怎样掌握和控制能量以及控制能量的多少来衡量文化。
3)他在试图摆脱相对主义的困境,寻找一个客观中立的评价标准,不掺杂价值判断的衡量文化。
多线进化论:
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
1)文化的相似性可以产生于具有不同传统、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认文化的平行进化,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区,这种相似的原因不一定是有相同的历史,可以产生于不同的传统和历史中。
2)可以根据文化对生态的适应来解释这种文化的相似性。
3)这种文化的相似性所反映的并不是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相同,是反映了文化发展的一般通则——文化的生态适应。
传播论学派特征:(19C末20C初)
地理空间的概念
1)代表人物 拉策尔 弗洛贝纽斯 格雷布雷尔
2)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只能被发明一次a环境的独特性 b创造发明的偶然性、独特性
3)相似的文化是由传播造成的
4)文化圈、文化的传播
历史特殊论(20C初)
影响了后来的社区研究和个案研究
1)代表人物:博厄斯、克鲁伯、罗维、萨皮尔。培养了许多学生。
2)相似的文化有不同的成因。
3)每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4)对单线进化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方法上,倡导历史学方法,对跨文化比较持批评态度。相似的文化现象可能有不同的成因和过程。规律和通则必须得自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理解。
5)文化相对主义,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苏维埃学派(20C20y末)
通过综合传播、借取、生态、进化等观点,汲取它们的合理因素,形成自己学派的观点。
1经济文化类型,生活在类似的地理自然环境中,并处于同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指出跨民族、跨区域的文化相似性,肯定平行发展的存在,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自然环境的相似性是造成文化相似性的两个主要原因——进化论和文化生态学的综合。
2历史民族区,居住在共同区域内各民族由于长期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些相同文化特点的人类居住区域。
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 sex/gender
性别不是生理决定的,而是社会所赋予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影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文学和影像的双向作品
如实拍摄,虚构民族志
罗伯特·弗拉哈迪 Robert Flaherty
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反思浪潮 不仅记录表象,进行文化分析
一定要有分享和反馈的过程,而不是掠夺式的
与被拍摄对象交流
让·鲁什《夏日纪事》
被拍摄对象有表演成分
佛教摸顶礼 “触摸”与巫术研究有关
17岁贡唐活佛坐床六年
相似率 触摸率 弗雷泽
中世纪国王的触摸 认为国王的触摸具有神圣性可以治病也可以带来灾祸 特别肮脏的东西 特别神圣的东西 无意中触摸会带来危险 危险的两面性 通过主动触碰解决 《国王的触摸》《金枝》
宗教改革以后不认为
濡化-顺逆 (主动被动)
涵化1本土文化当中2不同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中
三种结果 接受 适应 拒绝
另一个概念:离散 是由于拒绝导致的
田野的经验:一上来切入主题不会告知真相,不要开门见山,慢慢过渡话题。
民族志,古典 传统 后现代 三阶段
参与观察 马林诺夫斯基 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同吃同住同劳动 小心失去科学判断的立场
融入生活中全景式记录 结构/半结构访谈
可以在字里行间中做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