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起来聊首“诗“,了解一个“人”
周末分为两天,昨天周六是令人沮丧的一天,生产线的设备抛锚了,让我手忙脚乱过了一天,今天还算正常,总算可以轻松一下。
好久没看诗了,上一次看诗读的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好像是两个多月之前的事了,整首诗能记得的也只有下面4句了,其它基本忘完了。
”冬是孤独, 夏是离别, 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 惟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
诗歌很美,但在商业化的年代,已经很少有人读诗了,并不是说“诗歌”本身失去了价值,而是人们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变化,媒体的多样性以及浮躁的年代,使得诗歌逐渐逐渐的被边缘化。
什么是诗歌?
对诗歌的定义有很多种,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换言之,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还是诗歌,读的人少了,但它价值并不因为读的人少了而失去。
即使在高科技的大数据时代,人们也永远统计不出印刷成纸的诗歌究竟有多少首,估计有上亿首,但能称得上精品顶多只有近千首,有些诗歌流传于世,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聂鲁达的《I Like It When You're Quiet(我喜欢你是寂静的)》、英国艾略特《The Waste Land(荒原)》等等。
其实优秀的诗歌没有标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和答案。
今天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艾略特这个人以及他的《荒原》这首诗。
艾略特,Eliot,有时也被翻译成“爱略特“,1888年-1965年,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于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48年,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杰出成就使他获得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也因此确立了他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艾略特的主要作品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首四重奏》、《神圣的树林》、《家庭聚会》等。 鉴于他诗歌创作的文学成就,使得他生后,美国和英国竞相认为艾略特为自己国家的公民,其实他是出生美国后加入了英国国籍。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全诗分为5章,400多行,诗人立意借用“寻找圣杯”的故事表现一个荒唐的世界。诗歌呈现了“贫瘠的荒原、冰冷的岩石、灰暗的城市及醉生梦死的人们”,表达了一种生活的空虚和精神的绝望。
题外话,这种诗歌在中国能不能发表都成问题,在西方竟然成了“现代文学的先锋作品”,东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之大还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篇幅原因,还是以摘录《荒原》中几句诗作为收尾。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想抓住什么,又沉落到潮湿的岸边去了。那风吹过棕黄色的大地,没人听见。)
荒原,那是精神的荒原,是一种心的荒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