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与玫瑰 —— 1940年代欧美女装的变迁
“只要渴望改变和敢于幻想——就会有时尚。”
—— 1940s Vogue周年杂志封面
无论翻到历史上的哪一页,关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描述都是晦暗而阴郁的,我是指纯粹的历史上,离不开硝烟和死亡。可能正式因为这样吧,因为无尽的炮火和看不见的归期,服饰在这样一个年代下反而洗尽铅华,挣扎出属于这个年代的女人最真实的美。
在战争开始之前,三十年代的整个欧美都沉浸在浮夸华丽的非现实里,“30年代的服装风格反映了人们一直在逃避真实的社会现象的内心活动。” 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比起这个社会接下来10年所面对的战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折磨。越发夸张的皮草和闪耀的亮片也无法包裹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和生活的迷茫。但二战的爆发就如同心中的定时炸弹,炸掉了用华丽掩盖的假象,也惊醒了一直逃避现实的众人。
四十年代,战争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生活。不像30年代浮夸奢侈、与现实出入巨大的华丽风格。时装风格在40年代开始悄然发生了改变,时尚在人们的生活里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通过鲜亮的颜色、精致的配饰和大方的剪裁,传递在战争时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了几十年的自由和富裕,经济制约和社会责任对时尚界产生了新的效用。人们逐渐从龟缩的状态回到现实,没有了皮草和大金表的虚掩。生活几乎用效率和实用就能概括,女人为了照顾家庭和撑起社会的大部分责任,摈弃了繁复的服装换上利落简单的工作服,时尚界的整体风格更是从华丽转变向实用和简约。
当一切创造都与”实用“挂上了勾,女装的演变就有了更为具体的呈现:为了方便骑车而越来越短的裙装、便于长时间工作而出现的平底鞋还有宽松方便日常活动的方肩夹克。女人担当的社会角色甚至也映射到了时尚中去——宽松吸烟装的盛行、运用其他布料重新制作服装和缝补衣服。当时的时尚界或许不知道,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清晰感知和投射到服装中的功能性特点,会成为未来的时装世界里长盛不衰的精神。
当然这是战争中,生活和社会给女性角色和女性穿着带来的影响,更可以说是,女性角色在这样的几年里对社会的一部分理智妥协,和乐观面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勇气。女装风格在此阶段更为立体和强势,上衣中加入垫肩和西装领的男性元素。并且颜色鲜艳,保持积极明亮的生活态度度过艰难的战争时期。
但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时尚界,就从经济适用型转向了展现女人味的风格。
突出女性身体线条的剪裁,服装用料柔软而色彩温和还有细致精巧的装饰品。经历二战后的时尚界,洗去过于沉重的奢侈华丽,也没有了战争时期的紧绷和压力,更加纯粹直接地展示女人所特有的韵味。Christian Dior 便以突出腰线的剪裁和华丽的裙装,重新定义了战后的女性服装风格。纯羊毛的紧身针织搭配素色的细腰带,收紧腰线突出臀部的毛呢半身裙,还有薄如蝉翼的丝绸长礼裙,如果说二战期间的女装风格是突出了女性英朗帅气的一面,那么二战结束后的女装风格则是展示女人浪漫至死的柔美风情。
不得不说的是,即便历经战乱、经济压力和生活一度走向边缘,时尚在对生活方式的要求上也丝毫不曾将就过。经济紧张社会压力极大,无法得到精致的布料,那么就干脆开启帅气坚强的女装风格。当生活回归平淡,丈夫或者爱人得以从战场重回自己的怀抱时就尽情展现自己的柔软和妩媚。
1940年的女装变迁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或一群女人的心态和角色,展示的更是真实的生活,或许正式因为它如此的真实和贴近人心,这些风格在日后乃至今日都仍然是众人所追求的美好。
枪炮下的生活并未被浪费掉太多的时间,而每一朵玫瑰般的女人也没有错过任何一个能绽放的瞬间。
© 本文版权归 RosaSquar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