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设计法则-最后一篇180723
不知不觉看完了一本书,可喜可贺。
【不确定性原理】
在某一系统中,测量某些敏感的变数会改变这些变数,其影响程度由测量本身的侵袭性、变量本身的敏感性决定
很久以前就知道测不准原理,大概就是测量一个粒子重量的时候就测不准它的位置,测量位置的时候测不准重量。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因为观测而改变结果。
——测量或者观测这种行为会导致结果的改变。
原本以为这只存在于物理实验中,没想到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原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是最近才体会到。下面是几个实例。
1、通过记录日志检测电脑性能,结果记录得越详细,越消耗电脑本身的资源;越测量,电脑就越慢,也就偏离了原本测量电脑速度的目的;
2、用提问的方式问消费者的想法,消费者会因为问题的引导性而回答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答案,问问题本身影响了自然的行为;
3、考试想要考学生的能力,结果考试本身大大影响了学习方式,变成应试教育;
4、工人打卡制度原本是想保证生产力,结果工人过于关注时间而降低生产力。
除了这些强侵袭性的“测量”,我们每时每刻做的“决策”,也是非常不确定,没有锚点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想吃葡萄和梨,买了梨,觉得还是葡萄可能好吃一点;买了葡萄,觉得梨也不错——我们做了决策之后的自己,就不是决策之前的自己了。
同样的,反过来理解就是:决策之前的自己,无法代替决策之后的自己——人根本没有办法作出理性的决策。
知道这一事实的我感到了三秒钟的绝望,好像航行中的船突然没有了方向。
【可见性】
当系统的状态和使用方法清晰可见时,就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状态”和“使用方法”清晰可见,就一句话,知道这个有多难么,特别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强大的逻辑把必须的信息呈现出来,太多,使用者接收混乱;太少,不足以呈现当前状态和使用方法。

书中的解决方法是:运用“分层组织”和“情境感知”把可见性增到最大。
“分层组织”是文件夹形式,通过把选项分类,减少每一次选择的信息;
“情境感知”是把相关的信息放到最大,无关的信息藏到最小。
说白了,就是让用户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而且是不做准备不带脑子,就能做的选择题。
【最弱的一环】
故意使用最弱环节,当它坏掉,就可以避免其他部件的损坏
原本以为说的是“最短的短板决定了木桶能装多少水”,结果不是这么负面的解释,而是非常正面的。
1、保险丝 的作用就是电路里最弱的一环,烧断一根可更换的保险丝,以保护电路其他部分;
2、汽车前后容易被撞变形,利用变形产生的形变吸收冲击,以保护车内的人(虽然这么说没错但这真的不是日本车做那么薄的借口?)
我觉得最弱的一环更多的是警醒作用,最弱一环坏掉——整个系统停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运作。
坏掉的同时需要引起“可修复的注意”,就像保险丝烧掉整个电路都没电,引起人的注意少用一些电器,才能达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如果保险丝烧掉,电路仍然能工作,只会继续让事件恶化。
© 本文版权归 doublejul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