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路遥
和他的前辈导师柳青一样,路遥也是人民作家,最后一位。 不同当年,如今,人民文学作为出版社的名字,还光彩照人,人民作家作为一个身份,却似乎只苟延残喘。 前几年,纪连海从南方回北京,上网发一条感慨,悼念周立波,网友皆以为那位海派清口的娱乐名人魂归西天了,纷纷留言问询。老纪有点失望,慢吞吞解释:我说的是人民作家周立波,他写了山乡巨变,暴风骤雨。 易中天接受访谈时,说起他青年时阅读经历,他一脸温情地说起了浩然,提到他的作品金光大道,易老师说:浩然先生那些书今天看来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深切地爱着人民。 这形容,完全可以用在路遥身上。 路遥对中国的爱,真诚而炽热,对人民的爱,更是化作了满腔热血和笔尖下的激情。 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路遥以作家身份随团出访德国,去那儿后,他如愿赴现场看了一次足球,心头大快。回国后,他还是说:世界上有许多的天堂,我愿意在中国当一个乞丐。 路遥不怕当乞丐吗?不是,他怕贫穷,他像父亲下地干活一样写文字,专情工作。他也怕嘲讽,他的每个人物都活得辛苦而自尊,自尊到倔强。 他只是说,他爱这片土地。 有一年王安忆去陕北,回去后和史铁生说:陕北那地方真荒凉呀,人怎么在那里生活。史铁生生病前在延川插队,那是路遥家乡,史铁生尽可以理会路遥的感觉。路遥辞世,史铁生写了篇悼路遥,说路遥活了42年,他的心,他的爱都在那片原生态的大地上。路遥说他走在山川沟沟峁峁之间,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泪流满面。我也是秦地的血脉,看陈凯歌黄土地几张剧照,泪水就流的难以自制。 可能真正从土地上走出去的人,都对土地有种莫名的执念。这种执念泛泛谈是爱,细说起来,却仿佛千丝万缕般复杂。人生是路遥二十多天完成的作品,由吴天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里面如此描述主人公高加林,他从来不鄙视每一个农民,但是他自己没有过做农民的精神准备。 这或许,就是爱惧交加,爱土地的包容,惧靠天吃饭的艰辛。 路遥是农民的儿子,田里的农活却大多不会做。情感上,他爱着农民这个群体,他是他们里的一份子。身份上,他从读大学起,就再也没有过成为农民的准备。 贾平凹把商州作为自己的文学母地,把农民当作自己的标签。其实多少有些创造人设的打算。众所周知,贾平凹的父亲是教师,虽非世家门第,亦有书卷幽香。他自己更是离开了农村,住进城里,有了种种头衔和声誉。还哪里是农民? 作家和农民无疑是两种职业,几乎没有重叠与包含的关系。路遥家境比贾平凹和陈忠实更不如,早岁历经世事艰,这其中沉淀下的对土地和普通人特殊的爱,使他成了改革以来唯一真正代人民发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