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走出自卑的/要美,先自我认同(上)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为自己的颜值烦恼甚至自卑过。记忆里小时候好几次,被外公说胖、鼻子塌、长得丑之类。长大后想来,这和他老人家重男轻女而对我产生的嫌隙不无关系。小学时,也常被几个男同学追着叫“莽子”、“相扑”,虽后成损友,但那时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的确不小。不过,幸得他们提醒,没在胖的路上走太远。后来街上偶遇,当年这几个“小鲜肉”有的已挺出啤酒肚,不禁打趣:看你这么胖,我就放心了,等我把减肥心得发你不硬派减肥。
总之,从审美意识觉醒到高中的整个阶段,我始终对自己的长相感到自卑。主要是因为爸妈生我时忘记生鼻梁了。
期间死磕了几次,网上说的捏鼻子、敲鼻梁、用冷水刺激鼻子等偏方都试过,鼻梁没高,鼻翼倒是捏大不少,遂放弃。
受电视剧荼毒,每每看到我爸高挺的鼻梁,就脑补一日父母郑重其事对我说:“这个我们隐藏20年的秘密是时候告诉你了,其实你是抱养的。”然而,还没等20岁,就凭借生物课上所学,推断出我就是隐性基因显现出来的塌鼻梁,哭唧唧。

如何走出自卑?
一、转移注意力
为了逃避挥之不去的自卑,那十多年我都是一头扎进学习的海洋(吭哧吭哧地游,就没空自卑了)。远在“人丑就多读书”这句话出现前,我只想说两个字:有用。
上大学后,我彻底放弃对抗“消失的鼻梁”,却意外获得inner peace。把注意力放在能改变和掌控的事上,坦然接受基因带来的信息。别人哪会那么闲一直在意你不满意的地方。
许多男生都曾感叹,高中时某某晦暗无光的女同学,大学假期回来,竟突然变好看了。过程无非是那些原本被松松垮垮大校服罩住的素面朝天,尝试着穿上各式裙装;帆布鞋、运动鞋换成了有跟的小皮鞋,身材曲线好看多了,走路时也不自觉地昂首挺胸起来;再学学护肤、加强运动、化化妆,参加些学校里的比赛、活动,增强与外界的交流,稍作打扮且性格不错的女生自然会受到不少大学里异性的夸赞、爱慕。于是,那不起眼的女同学,慢慢地顾盼生姿起来。
二、多元的美
得益于以前有空就看电影,隐约觉得美不应只有“肤如凝脂,面如白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当然,更不应只有巴掌脸、尖下巴、大眼睛、高鼻梁、一字眉、嘟嘟唇、零咬肌、瘦成闪电、白到发光(虽然一直不觉得“网红脸”美,也不理解很多小花非要把自己往“网红脸”整,但姑且视之为美的一种形态吧)。
我看到了更多鲜明、生动的美,不全在世俗审美标准的条条框框中,提供更多可能性,激起更丰富的爱恨。



乍一眼也许不漂亮,却像故事耐看,如诗意韵。
当我看到bamboo这篇文章时,审美 | 为什么要白成一个灯泡瘦成一道闪电?更是赞同不已,立刻就关注了她。
三、“相貌是爹妈给的,气质是自己培养的。”
是小学班主任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气质是太模糊的概念,更不知如何培养。直到多年后在街上,形神相似的穿行人群中一眼就望见她,年近60,容颜老去,但长裙配小低跟,大波浪的长发盘起,看来舒服,体态一如既往的轻捷,精气神与多年前也相近,突然懂了这句话。

我从没想过去整容,容貌在岁月流逝、自然规律面前危若累卵。倒是气质这东西,如酒。是本色下的万般精彩,值得收藏、玩味与琢磨。

四、找到方向
现在的我终于走出了自卑,但也远谈不上自信。自信是一个缓慢自我认知、心理建设、自我认同的渐进过程。这并非所有家长都重视且会教孩子的,应试教育也基本学不到,大概率得靠自己摸索。
我同样是多番探寻才大致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要说建议的话,大概就是: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事,爱过的人,那些真正吸引你、感染你的东西,会让你找到方向。你造就生活,生活反过来也成就你。很鸡汤,却就是这个理,你问别人得到的答案,不会有自己作答更契合心意。
健身、化妆、打扮都很好,它们放大了你的优点、特点,助你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能为寡淡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滋味,让你在不可控甚至一团糟的生活里,寻到一丝可控和规律的安心,带来了更多婀娜的想象。何况人对于美的迷恋是天性。但这一切都该建立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赞同的基础上。
例如刘诗诗、周冬雨就更适合淡妆。

红姑和梦露若真依照如今纤瘦的审美标准,也不会一个娇俏动人,一个丰腴性感。


同样,不愿意健身、化妆、打扮,不想迎合任何人,包括自己。那也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够有态度就值得尊重。
活在别人的审美里是漂亮,活在自己的审美里是美。
公众号:小城市的侥幸
践行小城市生活的可能性,为定居小城市或打算逃离“北上广”的人提供工作、理财、赚钱等方面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