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在各大商场的“无底价拍卖”,是扶持青年画家,还是清理库存?|投点艺术

一 词

别再给“土味”行画交“智商税”了!
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画?它们题材十分大众,什么流行画什么;用色极其俗套,怎么鲜艳怎么来;价格充满诱惑,有买有送可能还包邮。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经常被不知情人士兴致勃勃地当“艺术品”买回家去。今天就来说说,它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些带着“土味”的“精致”山寨画,就是常被业内人士diss的“行画”,也叫商品画。是一种流水作业绘制出的的产品,由专门的画工分工完成,一天能“创作”几十幅。这种毫无灵魂的“作品”成本奇低,材料费+手工费再加上经销商的胡吹乱捧,就能从“油画村”密集的工厂里飞进千家万户。
行画虽然说是手工绘制的,但其丝毫不讲究艺术品味,色彩媚俗、形式雷同,迎合初级审美。比起印制或是喷绘的装饰画,只能说是五十步笑百步,一家更比一家low而已。一味地“复制粘贴”,让行画的艺术价值基本为0,这样一来就更谈不上什么收藏和投资了。
一 人

赵小勇:来自大芬村的“中国梵高”
在梵高博物馆旁的画摊上,很多游客都会挑选几幅手绘的“梵高油画”留念。这些“高仿”的画作,都是从深圳大芬村漂洋过海而来的。在那里,诞生了8000多名“梵高”,赵小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专画行画的画工,赵小勇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临摹梵高作品,完成了九万多张梵高油画订单。人称“中国梵高”。一年的时间内,他和大芬村的其他“梵高”可绘制上万幅的《星空》、《向日葵》。这些“名画”被辗转运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待人挑选。
2008年后,受经济危机影响,赵小勇一度接不到订单。直到荷兰商人出现,才让他再一次提笔画起了“梵高”。这也激起了他从临摹梵高作品开始产生的梦想:看看梵高的真迹到底是什么样。
2016年,他来到了荷兰,面对着自己画了半辈子的真·梵高,他决定开始尝试自己创作。这条道路远比继续复制名家画作难得多,但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摆脱“梵高”,成为自己。
一 事

泛滥在各大商场的“无底价拍卖”,是扶持青年画家,还是清理库存?
最近,“无底价拍卖”在各大商场火了,只要空地搭个台子,挂上大小尺幅不等的油画,就能吸引一大波人前来围观。这些作品都打着扶持“青年画家”的旗号,在主持人的口中,市场价格可达上万元,买来可以收藏升值。
这种“零起步”的“艺术品投资”让不少人为之心动,台上的油画乍一看还挺像回事,价格在200-1000之间,再加上主持人的煽动,激发了很多围观群众“捡漏”的心理,脑子一热就上去举牌应价。这个时候,“画托儿”就出现了,众目睽睽下,主持人一遍遍催你要不要加价,虚荣战胜了理智,等花高价买回家才发现,自己被坑了。
这些频繁出现在各大商场的“原创”油画,大部分是行画,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油画村”;还有的就是机器微喷,人工再补上两笔制作出来的假油画。扶持青年画家恐怕是不存在的,这种让你“占小便宜挣大钱”的拍卖只是商家清理库存的手段而已。
更多资讯请关注“投点艺术”微信公众号:toudiany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