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食堂记忆

大约是因了母亲的手艺,我对食堂的评判,总免不了与她比较一番。1999年,到离家几百里地的高中读书,自此与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私以为,食堂不仅仅是果腹之所,更是食之人寻找精神慰藉之处。高中的伙食便宜实惠,对我们这些外地生来讲,每月150元便可以吃饱吃好。记得当时午餐最贵的菜是“茄汁沙丁鱼”,只卖2.5元一条,蔬菜都是1.5元以下,米饭也是2毛钱足够吃到饱。食堂师傅常常在打饭菜的时候,照顾外地生,说:“多吃点哈,吃饱了不想家!”这对于没有住宿经历的穷学生们来讲,是很大的心理安慰。

记得刚入学,住我上铺的洁,一个人扛着行李直入宿舍,与大多数有家长陪同的孩子们相比,显得有些行单只影。后来才知,她早年丧父,学费也是假期打工挣来的,为了省出伙食费,她吃了2个月的馒头榨菜,学习一点也没落下!毕业后,她却笑着说:“感谢当年的食堂,面条分量大,卤还不要钱!” 现在的她落户西安,自己创业,不觉苦累,她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大学后,食堂的夜宵令我难忘。夜里10点从图书馆出 来,到食堂二楼打一份红豆粥,香甜柔滑的口感,好像母亲的手拂过发麻的头顶,瞬间消减了疲惫。在职读研期间,如果说法大教授们的课程是主食的话,那么食堂就是我提前到校的小甜点!最令我喜爱的是西窗口的拉面,每次我都拜托师傅拉成毛细,配上汤汁,热乎乎的来一碗,大汗淋漓,通体舒泰,擦擦汗去上课,连老师们的笑纹都觉得是绽放出花儿来了。

上班后,单位食堂的黄花鱼是我的心头好。那是我来京的第8个元旦,食堂马师傅大勺一挥,4、5条黄花鱼落入我的餐盘中,晶莹的浇汁还未凝固,芦笋、洋葱和胡萝卜碎,缀着微微翻起的白色鱼肉,令人垂涎欲滴。一筷入喉,外酥里嫩的口感蔓延开来,确认过,这是对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仿佛她从冬日的厨房里端出的佳肴,满脸幸福的模样。想家的思绪,像极了这鱼,心酸又甜蜜。

偶尔,也吃在别处,但总不及食堂的烟火气。那些在食堂的岁月,在菜肴中的回忆,在人来人往中的故事,都如细小的米珠一般圆润柔和,珍藏在我的心底。每每想起,总是能在繁杂的事务中带给我激励,是谁说过的呢?食物,真的能带给人,治愈。

-
猪小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8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