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阅读的一些整理
一、写在主题阅读之前
1、搜集资料明确主题 我们在讨论某个特定主题的时候需要搜集和阅读相关的读物,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要研究“爱”这个主题,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爱”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大到世间万物的联系,小到自身的情感,研究起来很困难。
这时候把主题一步步缩小化,有利于我们继续下去。 就像一颗树的根茎一样,大根上面长着小根,小根上面长着根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也是要想在某领域研究得越深,就需要越细分领域的原因,我们高中分文理,大学分专业,研究生又细分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以说,我们把搜集的资料读完之后主题才有可能正式确定。 2、检视阅读很有必要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正式确定主题之前,也就是读完资料之前,最好进行检视阅读,也就是粗略的阅读。
通过检视阅读,我们知道这大概是什么样的书,拟出大纲架构。这样我们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对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方面也可以简化我们的书目,把一些不重要的书去掉。 二、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步骤一:找出相关章节 把相关的书籍整体检视阅读一遍,找出与主题极为相关的的章节。有时候这一步可以与前面的检视阅读一同进行,但你如果第一遍阅读该书时主题不明确,最好再进行一次。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就是说要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观点讲出来,而不是用作者的话。如果我们用了某一作者的词汇,就有可能被带节奏,继续使用他书中的词汇。那么问题来了,别的作者怎么办?每个作者的用词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简单的混搭,会搞成四不像,影响我们进行下一步分析。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词汇来诠释所有作者的观点,也就是将作者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步骤三:厘清问题
主题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作者来回答。再把问题按照顺序排列出来,可以方便我们分析问题,理清思路。
问题的排列顺序与主题有关,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比如“是什么”“如何出现”“怎么分类”之类的。后面的问题可以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步骤四:界定议题
作者对某个问题没有一致的答案,那么就需要围绕这个问题界定议题讨论了。
有这么几种情況:
一是所有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二是存在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作分类。
通常,答案不同固然是因为作者观点不同,但很多时候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要明确,尽量不要有岐义。
有时候一个问题会衍生出很多相关议题,而议题又会产生很多问题。就这样,许多议题绕着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打转,就跟一群人辨论一样,热闹非凡。
当我们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就可以进入最后一个步骤了。 步骤五:分析讨论
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公正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1.对问题的答案进行阐述并说明为什么产生这个答案。
2.从主题阅读的书中找出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类的根据。 三、注意事项
1、要做书的主人
记住,在主题阅读时,我们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主题研究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不需要把整本书分析透彻,要像主人一样,对于书中的知识,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 2、要保持客观
当一些人对某种事物达成一致观点的时候,而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可能有一个是完全真实的,其他的是虚假的:也可能都是片面的,只是表达了整体真理的一小部分:也可能都是错的,而现在还没有出现。
换句话说,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这些观点的碰撞就像是棋子之间的厮杀,那些提出观点的人就像棋手,而我们要做一个观棋人,以一个中立的角度看待它们。 3、最后总结时适当引用
在总结一个作者的论述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但必要时一定要引用作者的原文,以免对文意有所扭曲。
4、以论述作品为主
主题阅读最好以论述性的作品为主,因为小说、诗歌和戏剧等,精髓不在于观点的表达,更多在于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其中论述性的语言来发现观点,但需要做很多努力才行,还不如用那些时间多看一些论述性作品。
本文观点主要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写于2018年7月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