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即正义
量小指的不是一个人没用,而是挺不到用时。
《世说新语·言语》
【原文】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戏文】
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郑中基
有人说你心眼儿小,应该怎么怼回去?看今天这则案例。
嵇中散,嵇康是也,神仙般人物,有一次他对赵景真说:“小哥你这眼睛长得真不赖,黑白分明,很像战国名将白起。可惜的是,你这人器量不大。”
赵景真听完就不乐意了,回复道:“一尺长的竹竿(表)就能衡量北斗七星(玑衡)的运行角度,寸把宽的律管可以测量季候往复的气流变化。所以说,人的器量不一定非要很大,关键在于要有见识。”
说白了,无所谓器大,活儿好就行。
真的是这样吗?

以貌取人行不行?
现在来回答开篇摆设的问题,有人说你心眼儿小,应该怎么怼回去?
答案是:别理他,至少当时别理他。你一张嘴就证明人家说对了。
可惜赵景真还是年轻啊,没忍住,那么他的回答到底算不算高明呢?我斗胆评价一句——实在不怎么样,嵇康说的是“器量、胸怀、格局”,而他用来反驳的却是“体积、尺寸和功用”,这未免也太偏题了。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着下个定论:如果别人说你身体某个部位小,你可以当场掏出来给他看看,再找来统计数据平均值加以反驳;

如果别人说你胆量小,你可以和他约定去挑战个大冒险项目(我可不是叫你去违法或自残,请正确理解文意),前提是对方也必须去做,这样至少可以证明你的胆量并不比他小;
但是如果有人说你器量小,那可就难办了,因为这事只能用一生的是非荣辱去评定。
因此今天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悬念,人家嵇康说错了吗?赵景真到底有多大器量呢?我们放到最后再讲。
先来说说以貌取人的事。
嵇康说赵景真的眼睛像白起——不论你对白起印象如何——至少在当时应该是正面的评价。严尤在《三将叙》中说,眼睛黑白分明的人,看事情也特别透彻。
如此说来,我这种高度近视只能坐为昏聩之流,这倒也不假。可问题是,仅凭一个人的外貌,真能看出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内容吗?

不少人说能,远的咱都不提,近如曾国藩就留下一本《冰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例如,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曾大帅作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半个完人”,可信度较高。如果再来点数据统计科学分析什么的那就更完美了,别说,还真有。
英国一份研究报告称,成功男士都拥有古罗马式的鼻子、鼻翼宽、眼距宽。
美国则对55名世界500强企业的男性CEO的面相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脸型与体内的睾酮水平有关,面部较宽的CEO所执掌的公司在财务方面表行更为突出。
吓得我赶紧照照镜子,然后也就心安理得了——找不着工作原来是这张脸闹的。
当然了,如我般丑鬼倒也不必过分伤心,总体来说大家都是同一批爹妈生同一个环境中长起来的,面相基础差不了太多,丑,只是早晚的事儿而已。

以貌取人准不准?
中国的传统面相学博大精深,即使是最通俗的读本也不大容易吃透,因此上,我们通常说一个人“面善”、“脱相”、“容光焕发”都是全凭主观体验而论的,没什么客观标准及理论依据,经验就是一切。
但即使是这么不靠谱的事,我们愣是用了几千年,还屡试不爽。
在古代,据说长得难看是不能做官的,即使高考成绩优秀也会被刷下来,最极端的案例应该算是钟馗。我们看他在画纸上挤眉弄眼并不觉得很丑,但是当初可真吓坏了玄宗,大笔一挥,永不录用,这才惹出了钟馗自杀事件。
如此说来,钟馗应该是在某些部位与赵景真相似的,不然怎么也是个小心眼儿呢?
对了,赵景真后来究竟如何了呢?
据说他做官颇有些成绩,正准备回家奉养老母,却听说母亲已经过世经年,子欲养而亲不待,老赵一悲愤,愣是吐血而亡,享年37岁。
嵇康当初说他什么来着?
恨量小狭。
对了,量小指的不是一个人没用,而是挺不到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