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
书名:《宿命》 作者:[日]东野圭吾 译者:张智渊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版次:2009-4 阅读时间:2018.7.11-2018.7.16
一个转身,本当最亲近的人成了最致命的敌手,一个做了调查案件的警察,一个则成为案件的重大嫌疑人。冥冥之中的那股宿命的力量要将他们牵引到何处呢?
日野早苗意外去世的那年,和仓勇作和瓜生晃彦第一次遇见。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红砖医院门口,晃彦从草坪上眺望四楼南侧的房间,早苗就是从那扇窗户跌落下来。勇作站在同一片草坪仰望同一扇窗户。他喜欢早苗,他和早苗就是在这片草地上玩耍,而如今,早苗已经消失不见了。勇作沉痛地悼念她。当勇作一转身,他看见了晃彦。看见晃彦的第一眼,勇作就讨厌这位衣着光鲜的少年。晃彦看了勇作一眼之后径直走向轿车,然后坐着轿车离去了。他们的缘分不仅仅是那匆匆一瞥,他们的宿命早就在红砖医院里谱写好了。
勇作是一位警察的儿子,卓越的领导能力让他在班级同学里深受喜欢。早苗小姐去世之后,他立志要念医学,就读最有名的统和医科大学。父亲的去世让他的理想中途流产了,为了能够维持生活,他放弃了理想,考入了警察学院,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晃彦是瓜生直明之子,著名UR电产公司的继承人。优渥的生活给他提供了各种可能,但他生性孤僻,不喜和人往来。晃彦本是要出国留学,不知是何原因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决定转念医学,就读统和医科大学。晃彦一向聪明,除了优渥的条件,他还有一颗无敌的大脑,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他就能办到。他考入了统和医科大学,学的专业是脑神经学。勇作和晃彦是两个世界的人,因为早苗小姐,他们的人生有了一次交集。晃彦就读了勇作所在的学校,勇作看见晃彦就暗暗和他较劲,他不喜欢这个人。他们太像了!在以后的人生中,命运之绳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瓜生直明去世那年,命运之绳显现了端倪。
瓜生直明去世之后,他收藏的艺术品成为亲戚朋友争夺的对象。收藏品中有一件十字弓,十字弓配有三支箭,其中一支是毒箭。正是这只毒箭让须贝正清死亡。须贝正清是UR电产新的掌门人。晃彦对瓜生直明的事业毫无继承的想法,这种现状让公司的另一派逐渐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勇作隐隐觉得须贝正清的死和早苗小姐的死存在某种关联,在一层一层的搜索调查之下,勇作终于找出了真相。早苗小姐是电脑心动式操作的实验对象,她在实验中和另一位实验对象相爱,因此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在实验过程中,早苗小姐的智力退化到幼儿状态,她无力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上原医生和瓜生直明因为实验事件倍感愧疚,瓜生直明领养了其中一个小孩,另一个小孩被另一位实验对象领养。因为他们都是以亲生孩子入籍,不是当事人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这两个孩子就是晃彦和勇作,他们的命运早在红砖医院就写好了。宿命将他们的人生推远又拉近,他们都没能逃离命运之绳的牵引。
《宿命》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写作生涯的分水岭。从此,他的作品开始超越案件,以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笔力关注社会,探讨人性。老实说,我看过的东野圭吾的作品中,这部作品最不讨我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故事人物塑造不鲜明。故事的人物晃彦,勇作,美作子等,除了交代家庭环境之后对人物的性格突出不明显。晃彦和勇作彼此不喜欢是因为他们太像了,而故事中关于太像了没有足够的性格或选择依据。霍达曾经说,《穆斯林的葬礼》不是我写的,是人物自己完成的。就算是故事,人物也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导致整个故事都没有吸引力。其二,故事叙述没有重点。前面两个章节都是对故事进行铺垫,交代故事中可能出现的人物和事物。中间两个章节对故事进行过渡,最后两个章节收尾,解开故事的真相。整个故事均匀用笔,导致前面铺垫太长,最后结尾太快。整片花丛中都是一样大小的花朵,花朵就失去了魅力。其三,故事线索不清晰。按照东野圭吾以往的写作风格,他的故事中存在两条线索,一条明线,跟着案情的进展而发展,一条是暗线,直到真相解开,暗线就会浮出水面。在《宿命》之中,这种明暗线的安排模棱两可。明线是须贝正清被杀,人证物证慢慢浮现,暗线是多年前发生在瓜生工业的电脑操作心动实验。暗线控制着明线,而暗线又不可知。
东野圭吾说“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宿命》之后,东野的作品更关注社会,探讨人性。电脑式心动操作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可以控制情绪的间谍,能够控制人脑,就能征服全世界。故事中分为两派,须贝正清是狂热派,瓜生直明是反对派。东野的态度很明显,进行人脑实验是违反人性的,东野直呼“上院院长和瓜生和晃都疯了!”他的故事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是故事而已了。
看完《宿命》,我真的很想知道真的有宿命吗?勇作和晃彦较劲了半生,当得知真相的时候,勇作问晃彦:“我们两到底谁先出生?”晃彦无奈地说:“你!”关于宿命,我听过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定胜天!真有宿命的话,未来也是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