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自己的大一下
大一应该是中文系最辛苦的一年。
在经历两周多的焦虑、急躁、忐忑、不安之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上学期选课开始预置四门“挂王”,也曾被大佬鄙视过上学期的绩点,甚至一度坚信这学期再努力都不会考得比上学期更好。但一路走来却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他们都教授着实打实的知识,我也一直未曾后悔过选了他们的课,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在我看来重要的是他们所教会我们的东西。也会在抱怨声中赶着学会作格律诗,也会在图书馆一篇接一篇地抄写《大学》《中庸》,也会在随堂默写不出《豳风·七月》时后悔莫及抓耳挠腮,也会在现代文学课上埋怨着记不过来的笔记,太多太多,但真的感谢这些“挂王”们所教给我的那么多干货,不至于说终生,至少在这四年是受用的。 我也会因为文学理论令人匪夷所思的成绩算法而彻夜难眠,也曾以为中文系是很养老的,但这一年要不是“其林十部”的要求我确实是没时间完整地翻过除教材外的一本书——我也不知道是自己时间不够还是自己不想挤出时间来。但细细回想,我什么时候也变得如此功利了?周边的人为何都对分数耿耿于怀?分数诚然是衡量优秀与否的指标、竞争攀升的筹码。但令人困惑的是,这样普遍的风气不该是大学应有的模样。 也间或会从身边人口中听说这一泛滥风气如同官僚制度一样透露着迂腐落后的气息,然而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以及唯分数论的影响之下,这一境况依然还会持续。 正如《熔炉》所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分数固然重要,我承认,我也同大多数人一样,看重它。但我并不认为,它是大学生活中的全部,或中心,它只是一个部件。将目光过于聚焦于此,会忽视太多太多重要、甚而更重要的东西。 不妨多做几次志愿活动,多静下心坐在教室一隅翻起一本书,多写写影评书评记录生活,而不是只在期末为了一场场考试而脱发、懊恼。 做一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为自己好的人的中文人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