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 | 《悉尼先驱晨报》,也许是在澳华人最应该日常阅读的报纸

很多人问过我怎么学英语,特别是在我当初顺利通过NAATI中英双向考试和一举拿下雅思总分8四个7时。作为一个不太有方法论、也不懂什么主谓宾定状补的人,我常常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是澳洲这边的同学朋友问,我肯定会说每天有空没空可以读读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SMH)报纸,保管有用。
我不知道这些问了的人有否采纳我这个建议,但就我自己而言,来澳近四年,坚持下来的事情甚少,比如写作、晨跑、健身等,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甚至不了了之,但读SMH,确实是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之一。
上次和两个朋友周末相约早午餐,提到我现在的梦想之一就是买了房子后,每天早上读会儿送上门的SMH报纸,被笑说果然上了年纪,已经开始有油腻的中年人倾向。还是租房一族的我,自然有很多理由(或者说借口)不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添置很多家具或物件,比如订阅纸质杂志和报纸,但在内心,伴随买房之后,清单列表里面真的有订阅纸质SMH这个选项。
除了访问SMH网站和安卓手机上使用“SMH RSS” app,我也常读纸质版,在各咖啡馆或学校/社区图书馆,几乎每天都会看,若几天没看了也会抽空某天去图书馆一次补齐。喜欢SMH如我,都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判断咖啡馆好坏的辅助指标,比如Bondi Junction常去的那家Gusto,什么都好,也是我目前来说在悉尼东区为数不多的可以选个角落坐下憋出点文章的咖啡馆,但扣分项还是有,其中一个就是居然没有SMH。倒是有The Daily Telegraph和Financial Review (AFR),而且AFR也算是我第二喜欢的澳洲报纸,但对于The Daily Telegraph,来澳后看过几次后就早已弃看。记得有次在那里边喝咖啡边看AFR,邻座一个澳洲老太太喝完起身,给我递了她看完的The Daily Telegraph,于是我们聊了会儿。原来她跟我一样不喜欢这份报纸,她说可惜这家咖啡馆没SMH,而我在看的AFR她那天早上在家里已经看过了。我说SMH是我最喜欢看的澳洲报纸,她说她也是,然后瞥了眼The Daily Telegraph,摇了摇头。
我是对财经感兴趣但谈不上热爱的人,有点愧对我本科金融背景和时隔多年之后读的水水的会计硕士学位,但也许正是就读这些专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至少不会像身边很多朋友那样完全对它无感。但我感兴趣的领域太多,如果让我只看财经相关,估计我会崩坏,所以最爱的报纸肯定得是综合性的报纸,这也是AFR只能被我排在SMH后面的原因。
也是看了一两年SMH之后才知道,SMH是澳洲发行量最多、读者数最多的报纸。得知这个事实后心里还窃喜了一会儿,毕竟那么多报纸,当初却只对它青睐有加,全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和偏好,看来自己的读报品位不差。在小咖啡馆和邻座的很多次闲聊,也发现它确实也是不少澳洲本国人的最爱。SMH虽然名字里有悉尼两字,但绝非地方性报纸,而是在除北领地之外的全国各州都有发行,比本来就定位是全国性报纸、覆盖所有州的The Australian(《澳洲人报》)拥有更多的读者。
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有输出自身影响力的倾向,当今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日报》常常会在国外当地报纸中以夹页(lift-outs)的形式进行一些宣传,而在澳洲,选择的就是SMH。好多次看到《中国日报》的夹页,但说实话我每次都直接略过,所以很怀疑这样宣传所起的实际作用。前些天看到一篇报道说中国在过去十年花了60亿美元(约合80亿澳元)用于在海外的媒体宣传,但实际收效甚微,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真心不划算。像《中国日报》这样在当地的夹页广告,也是要付费的,从它在澳洲选择了SMH作为投放夹页的渠道,也间接说明了SMH在澳洲全国的影响力。
SMH里我个人最喜欢读的,除了头版头条,就是News、World、Business、Opinion等几个版块,Opinion版块下还有一个小专栏,叫Column 8,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老奶奶专栏,因为有一个老奶奶头像。

说实话,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很多时候看这个小专栏时并不太能领会其中的奥妙,因为里面的内容往往比较古怪,但又感觉很有趣。多半是读者来信,表达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但口吻常常略带戏谑。会有一些文字游戏,也会涉及Engrish(可以把它类似理解成中国国内常说的中式英语,当然,Engrish不仅仅是Chinglish,可以指所有不地道的英文表达)。Column 8在我看来,是SMH整份报纸中比较考验理解能力的一个版块,难度系数可能就比Puzzles(解谜游戏)低一点,看其它版块都已经毫不吃力的情况下,这两个仍然是我的拦路虎,需要攻克。


拿2018年5月17日的SMH来说,Column 8里面就有一位来自悉尼蓝山地区Katoomba的读者来信:
我想,奶奶应该想知道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字母易位造词之后其实就是“Grandmotherly Disney hen”(祖母般的迪斯尼母鸡)。有时还真是那么回事,好玩。对了,这评论可不是关于家禽。
如果没听说过字母易位造词法(Anagram),那我这里顺便科普一下。牛津高阶英语词典(OALD)是这样注解的:“word or phrase made by rearranging the letters of another word or phrase.”,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或改编电影的人应该对里面那个关键密码有印象:
O, Draconian devil!(啊,严酷的魔王!)
Oh, lame saint!(噢,瘸腿的圣徒!)
天才的密码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通过anagram把卢浮宫馆长索尼埃临死前留下的这一密码一字不差地拼成了:
Leonardo Da Vinci!(列昂纳多·达·芬奇!) The Mona Lisa!(蒙娜丽莎!)
后来证明,教授的这一密码解读是正确的,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号称历史上最大的秘密被逐步揭开乃至大白于天下。举几个anagram的更多例子,比如当你在“listen”(倾听)的时候,你最好是“silent”(安静);你不必在“funeral”(葬礼)上过分伤心,因为换一个角度想,没准这是“real fun”;为什么“mother-in-law”(婆婆)对媳妇而言显得有点恐怖,因为她是一个“Woman Hitler”(女希特勒);为什么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这么受欢迎,因为他的名字就暗示了“so I'm cuter”,如此等等,非常好玩。
似乎有点扯远。回到SMH报纸。
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在国外留学、工作或定居的每一个中国人,因为有了无处不在的万维网络和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中文信息立等可取,加上中文自成一个世界,已很能滋润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只看中文信息,也不会影响生存甚至生活。但是,既然已经肉身出来,何不如多看看当地的报纸,英文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身处国外,语言的学习和精进更应该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而且语言之外,读报也是我们了解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很好的方式。
中英文是两个世界,身处其间,有时确实会两难,作为热爱中文、也心系祖国大小事的人,我常常在阅读时间的分配上有些摇摆。当刷着微博、豆瓣、知乎、朋友圈、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时候,扪心自问一下,中文世界真的已经足够滋润到我们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尽量顾此也及彼一下。况且,很多在澳华人关注着的所谓的澳洲新媒体公众号,不少都是翻译或改编自SMH等当地报纸,相比读不甚地道的译文或有意或无意曲解的二次传播,真的不如直接第一手阅读。
SMH,作为个人最爱的澳洲报纸,我会一直读下去,也会依旧极力推荐给所有对英语学习、对澳洲这个国家感兴趣的人。
题外话:SMH的小版式也是加分项,有一种可以一手把握的感觉,《澳洲人报》的大版式,不仅不方便拿,翻起页来也费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囧在澳洲 (🔍Jiong_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