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浪屿的罗曼蒂克回忆录
即使再商业化,这里也是一个罗曼蒂克没有消亡的地方。
时隔一年,终于回过头来记录去年七月在鼓浪屿的一些感受。因为在岛上的罗曼蒂克史也有我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之前写,恐怕会写成单方面的故事,时间过去得足够好,让我抛去经历的滤镜还原记忆里鼓浪屿的生动之处,又不至于遗忘得太彻底。


我在岛上的那段时间刚好是鼓浪屿申遗成功与厦门金砖会议之前,所以那一段时间鼓浪屿一直有着饱满的话题度。很多人评论鼓浪屿太过商业化,而我认为这也正是鼓浪屿是一个比较成熟景区的象征(如果你感受过未开发好景区的不便之处,便能理解商业化的成熟也是一种经验的积淀)。

与其说是文艺,不如说是情调
鼓浪屿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与好天气相得益彰的百分之四十的植被覆盖率,还是四面环水的好景色。但鼓浪屿最有价值的是建筑。现在每个规模一定的城市都有吸引顾客的文创园区,是一波又一波文艺小店、网红小店的集合,不得不说现在的鼓浪屿也被这些“打卡处”占领了,但是在现代化的鼓浪屿岛上, 也还有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

鼓浪屿人,虽然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是很年轻的一辈,也对鼓浪屿上这些近代建筑有着原生的保护意识。接触的一些在鼓浪屿开店或者营生的人也都对这些凝固的宝藏如数家珍。一个鼓浪屿女生对我说,来鼓浪屿,最好是穿着民国的旗袍,去逛逛那些街巷。

岛上的人对老物件情有独钟,我上班的那家老板就常去旧别墅里淘古董,往往能淘到国外的一些餐具摆件之类,而且现在往往已经停产。所以,无论外部的商业化如何侵蚀,鼓浪屿也始终保持着它隐匿的趣味。

鼓浪屿申遗的主题即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 这些见证就是建筑。其实一些租界也是,有多激烈的碰撞,就有越多样的形态。是一道道伤痕,也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鼓浪屿同样难得在几乎无死角的美,不知名的小街小巷也很有容量,我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但是在鼓浪屿就没有分清楚过东西南北,不过在鼓浪屿迷路可能也是一种惊喜。


后来在青岛书店买下一本专门写鼓浪屿建筑的书,也算弥补当时对建筑的功课和关注太少的遗憾。在离开鼓浪屿之后才慢慢意识到很难再遇到这样的地方。

如何罗曼蒂克地生活
鼓浪屿的管理十分严格,街边摊、门店招牌等都不能随意摆,甚至门店的垃圾如果太多是需要交罚款的,但是岛上的垃圾场甚至能去“淘宝”---旧宅子里的古董太多。也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鼓浪屿呈献给游客的永远是规整的一面。但是其实在鼓浪屿生活是不太方便的---商品贵,房租贵,除了观光车,没有机动车,甚至自行车也都很少见,因为岛上坡度太陡,一条小路也是断断续续好几层的台阶,大家都是推着小推车步行跨越半个岛去拿快递。

岛上的原住民已经很少,鼓浪屿现在可谓寸土寸金。后来在三亚和一个姐姐谈到鼓浪屿,她提起一个朋友前些年在鼓浪屿购置的别墅身价涨了几十倍不止。即使不购地产,旅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每天硕大的客流量使鼓浪屿已经成为一棵绝对的摇钱树。不只游客,一批批文艺青年也来了又离开,他们也互相给了对方生机。但是鼓浪屿所给人的感觉始终不是我喜欢什么东西,而是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带有一种骄矜的存在感。

在岛上生活的文艺青年们必有一技之长---借以谋生,也是打发时间。鼓浪屿的节奏很慢,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但是对需要生活的人来说就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就如那些逃离到大理丽江的都市白领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在不同的城市本来就是不同的生活情境,可是谋生是一样的。咖啡酒馆里有柴米油盐,但是不同的是浪漫的脾气。

在鼓浪屿遇到的所有人都很浪漫,即使身处在生活的困境里。似乎在鼓浪屿,你也无法不浪漫,被这样的情绪感染着。远去的人,即将要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人,在这里不是谈资,不是需要,像是使命和真诚。真诚地对待生命,生活需要生命来关照。我们在来往之间带来了许多故事,也在鼓浪屿上发生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属于鼓浪屿,她促成了这些故事,也见证着,明明亮亮又摇摇晃晃,带着自己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