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笔记
7页
如此大规模纪念五四新文化……单就学者而言,由专业上的考虑,更有不满近二十年中国思想界之日渐平庸,希望借谈论五四搅动一池春水的。
13页
我并不否认五四新文化人的偏激、天真乃至浅薄,但那是一批识大体、做大事的任务,比起今天很多在书斋里条分缕析、口沫横飞的批评家,要高明得多。在我看来,“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缺的不是高度自信,二是如何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以及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在这个意义上,五四新文化人的“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并没有过时——具体论述可以批判,但大方向我认为是正确的。
14页
我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但更迷恋复杂、喧嚣却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
14页
以纪念《新青年》诞辰百年为开端,重新唤起民众对于五四的记忆,接下来的几年,只要不因触碰红线而引起激烈反弹,由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众舆论及某些具体专业的发展,更可能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氛围及只是半途。基于此判断,如何兼及自信与自省、书斋与社会、思想与学术、批判与建设,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
18页
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自我定位:“他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恭维我,说我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我听了这话,真是‘惭惶无地’。因为我无论在何处,从来不曾敢说我做的是新文化运动。他们又常常来问我,新文化的前途如何,我也是在回答不上来。”
22页 陈独秀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1919年1月)的陈独秀,谈“新文化运动”时,是不包含实际政治的。在陈独秀看来,“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是两回事,不该混为一谈。可作为壮怀激烈的“老革命党”,陈独秀的真正兴趣还是在社会运动,此文(指1921年5月发表的《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发表后两个月,陈便在上海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此后更全身心地投入风云激荡的实际政治。
23页 胡适的态度
胡适以为,《新青年》同人原本可以固守不谈政治的约定,仅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做文章。在口述自传中,他把五四运动成为“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因为“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身为历史学家,明知“没有不在政治史上发生影响的文化”,却幻想有一种不受政治尘埃污染的“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实在过于天真。
26页
胡适所坚持的“新文化运动”立场,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现代西方文化改造传统中国文化。准确地说,这不是胡适一个人的立场,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宗旨。
38页
梁启超:传播文明三利器——学堂、报章、演说。(新闻史 出版史 教育史)
69页
每到五四,《人民日报》是否以及如何报道“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大学的活动,是测量政治风气的重要指标。若是大加报道,意味着政治稳定、风气开通。
97页
从1950年起,每年5月4日,台湾都过“文艺节”,颁发文艺奖金,组织文人雅集。至于话题,则圈定在“爱国运动”“白话文”以及“新文艺”,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学潮”或“思想启蒙”。
123页 对五四人抱何种态度
用今天的眼光来挑剔五四新文化人的诸多毛病,其实并不困难,难的是“同情之了解”,以及批判中的接受与创生。
128页
历史从来都是蕴含着“演进”与“嬗变”、“延续”与“转型”之互相缠绕,而并非朝着某一既定目标高歌猛进。与过去对于“革命”的盲目崇拜相反,今日中国,刻意讲求“和谐之美”,“断裂”云云因而也就成了洪水猛兽、万恶之源。(《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
140页 大学与社会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仅是生产知识,培养学生,出科研结果,出各种“大师”,大学还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力量,介入到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里。在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深度介入、有效率引领,乃至促成某种社会变革,五四时期的北大,让后人歆羡不已。
150页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资源。在我们这个时代,无外乎两大部分:西学引进和本土思想。想象“国学”跟“西学”截然对立,主张纯粹的“中国性”,我以为都是不可取的。中国文化本来就不纯粹,域外的思想学说,两汉进来,隋唐进来,明清更是进来,早就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除非你彻底封闭,否则的话,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保持“纯粹”的状态。
154页
历史研究有其边界,也有其局限性。我极为心仪五四,但从不指望它解决现实问题。关于五四的谈论,即便十分精彩,对于今人来说,也只是多了一个参照系,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丰富与复杂。
156页
所谓五四运动,起码包括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
193页
最近若干年,确有不少儒学家希望走出书斋,由“内圣”转为“外王”,我以为这是危险的信号。我对作为学问以及重要思想资源的儒家充满敬意,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当下中国,为寻求文化主体性而独尊儒学,我以为是很不明智的。至于由此而抛弃五四传统,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回顾晚晴以降一百多年的历史,两种情况下,容易催生极端民族主义:第一,国难当头,团结一心,全民抗战,为了提奖士气,不准再说老祖宗的坏话;第二,国家强盛,大家都自信满满,身处此“辉煌时刻”,自然容不得半点质疑、批评与挑刺。在我看来,“自信”必须有“自省”相伴随,方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目前状态是,国人对于“国学”乃至“儒家”的论述,颇有无限拔高的趋势,而且,容不得异议。置于五四新文化人的批评与反省,如今已显得“政治不正确”了。
196页
我特别欣赏晚清和五四那两代人,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成就了其思想的深刻、性格的狂放以及学问的驳杂。1930年代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日后可以成为很好的学者、作家或是政治人物。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就是政治,学问就是学问,文学就是文学,很少再像梁启超、胡适那样,把做人、做事、从政、治学以及写诗作文等,全部搅和在一起。身份多重,思想驳杂,时上时下,能雅能俗,加上经常意气用事,这是那两代人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乃至羡慕的地方。
^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16:55:09
家电维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土耳其 | 我进了一家男士理发店 (3人喜欢)
- 土耳其 | 我进了一家男士理发店
- 总理握手遭路人拒绝:我不要面子的吗?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