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旅行的故事
查看话题 >“以我观物”之大连游记 || 砖红色的欢欣 海蓝色的遗憾
「PS:现在回想起来大连这个城市真的有它独特的美学风格。不过我游玩的那几天比较累了,又在想一些充满矛盾的事。所以这篇游记还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了。」

去大连的那几天,正值旅途的疲惫期,恰巧碰上零度上下的温度,还得面对犀利的海风,于是宁愿待暖气房里不出去。尽管在大连的那几天去的地方并不多,但对这个城市印象还是很深的——名副其实的“复古风”和“花园城市”。
它给我的印象是“砖红色的”,大概是我刚下大巴就看到几幢抢眼的暗橘红色大楼——看到眼前高楼林立的景象,你首先想到的不是“现代化”这个字眼,甚至一直都不会想到。它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一种繁荣与年代感的结合,一词蔽之,曰“复古”。
当时的青旅在青泥洼桥附近,装修成loft风格。



掌柜是一位年轻、高挑、漂亮的中韩混血儿,在深大毕业后和男友来了大连。和我同一间屋子的女生,看起来也是很“潮”的样子。第一天下午我睡得不省人事,地暖足到我穿一件单衣都热到身子发烫。下铺女生向我借自拍杆,我半睡半醒间在包里胡乱摸了一通,把这个我旅行十天都未曾用到的玩意儿给了她,然后就看她约莫拍了一个下午。晚上她就收拾箱子回家过年,于是剩下的几天这个八人间就由我独占了。
刚从总体来说算是淳朴的山东出来,体验过一把美丽也冷清的“鲁地之冬”,坐了中铁轮渡一整夜到凌晨五点的旅顺港,又换乘巴士才来到大连这个城市,它首先以千百广厦与几条近乎四十五度角斜倾的柏油大道给我以视觉冲击,紧接着,我仿佛体会到了似乎是每个大城市都无可避免的——浮躁之气。因为出生在城市,对这种城市自产自销的情绪上的“热岛效应”也很是了解亦很是敏感。很遗憾,我几乎能预知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了。

大连最最标志性的事物,非有轨电车莫属。这有轨电车种类不多,分“老款”和“新款”——“老款”电车,铁皮的,个头虽小,却给人以即使行动不便仍傲气不减的老贵族的印象。它在马路上缓缓开动,发出铁皮箱子哐当哐当晃动的音效,配着与铁轨摩擦的兹兹声,仿佛是趾高气扬的叫人让路,宣誓它对这条轨道的主权。事实上它不仅可以对轨道宣誓主权,甚至可以对整个城市宣誓主权了——大连若是少了这铁皮电车,不知得损失多少趣味与个性。铁皮电车有红色和绿色两种,在我印象中,红色的要比绿色的稀有一些。

“新款”的有轨电车,个头较大,颜色醒目,有橙黄相间与粉绿相间两种,或者还有其它有趣的颜色——总之我没注意,我对橙黄相间的那辆情有独钟,它给人一种既年轻活力又呆头呆脑棱角不明光光滑的感觉——车身像打了腊一般光亮,它的颜色也让人想到橙子柠檬这类多汁的水果,或者是一些表面覆着色素和糖衣的糕点。通常新型电车有2-3节车厢,车厢之间有一小节灰色作为连接,使它即使在转弯的时候也可以行动敏捷。在这有复古味道的城市,它未免显得前卫了一些,即使是它头上那根束缚着它行动“天线”也不能给它的前卫打折的。
我在这个繁华又拥挤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消磨着时间,来缓解那几天的疲惫——我四处溜达并坐过了许多不同款式的电车——老式电车的座位是两旁面对面坐的,若想在里边唠嗑家常,那得要把声音放大好几倍才行,因为电车晃动产生的声音本身就很大,坐在座位上几乎能感到自己和电车一样在高频率小幅度震动。
新型的电车则和普通巴士相近了,它们甚至比普通巴士更稳一些,平稳程度和地铁相似,每节车厢都有一个投币口,因此乘客就不必走到车头去——虽说它并不比普通的巴士长多少。
这个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我觉得是名副其实的。由于有被他国侵占的一段历史,加之地理位置的原因,它具备了一些异国情调,这异国情调在建筑物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的矮的,穹顶的,砖瓦外露的,各种各样的颜色,以及xx银行旧址都在城中矗立着,新与旧毫无疑义的共存着。更令我惊讶的是,它几乎没有破败的地方,即使在少了些高楼的近郊,房屋零散了,却依旧是精致的别墅。“没有破败的地方”——这一点国内的一线城市且不能完全做到。
至此,为何我要说我在此地的欢欣是“砖红色”的,大约已经明了——砖红色,专属于这个城市的个性颜色,让人眼前一亮,饱受视觉冲击,同时砖红色,不冷不热,对行者始终保持高傲的姿态,不理不睬,像是在说“爱咋咋地吧!爱上哪上哪去吧!你留下或是离开,不管我事的吧!”——一个城市有个性,那么当然是能抓住行者好奇的目光的,对于初至此地的行者而言,终归是有或长或短的欢欣情绪的。
然而在后来深入北国的旅程中,我与青旅的同伴谈起大连,都有一种共同的疑惑,或者说,是遗憾:这座城如此忙碌,如此自足与快乐,以至于不给游人怀古伤今的机会。它的历史与文化,想必是沉重的,而我看不清,摸不着,抓不住它的棱角,它的历史像是消逝在长河之中了,而今街头车水马龙,人们朝九晚五的快节奏生活,好似没人在乎它了,历史文化兴许会覆在某些建筑物的砖瓦上,然而它是沉默的——我感到它在经济上的发展,艺术上的保留,却没感觉到它在历史上的回顾与文化上的建设。
那么为何是“海蓝色”的遗憾呢?
我这次北上的旅程走的是沿海路线,即使冬季并不是看海的好时节。在青岛和烟台的海边散步,听蓬莱阁城墙边的浪涛拍岸声,我感到四面皆空,仿佛天地间唯我一个动态的生命。海的潮汐,和城市中人潮一样——人们出现,聚合,膨大,分散,直至最后,万家灯火及道路旁仅剩的流浪者,组成城市之夜中星罗棋布的岛屿。海潮和人潮,看似相隔甚远,实际何其相似。
我没有去这儿的海滨沙滩,想必它和前些天看过的海滩是一样冷清的。
我只知道这儿有个海之韵公园,在海边,据说挺大,后来重建封闭了。而我打算去那儿附近闲逛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新建的海景房,名曰xx山庄。
渔人码头,一个小小的码头,视野并不开阔,有海鸥在上面飞——它们被喂得很胖了。附近还有一间“猫的天空之城”,一家卖情怀多过卖书的书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巴士开过中山广场的时候我看到过一群白鸽。因此飞往成都过年的前一天,我还去那儿散了个步。零度的冷风吹着,夜幕降临,白鸽们把头缩到绒绒的身子里,站在冰冷空旷的广场上,群聚着取暖——太阳刚落山,而它们与新一天的朝阳,还隔着一整个漫漫长夜呢。


这砖红色的欢欣,与海蓝色的遗憾,大概有一部分是我个人情绪作祟的缘故——或许我总是执着于将冷清与热闹做对比,又或许我在城市住了二十年,对城市文化存在着思维定式。或许我对这个城市存在误解——我倒希望是误解,也期待着这误解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冰释——于是从此以后海蓝色的便不会是遗憾了。


(好像应该先放烟台蓬莱阁的游记才对啊哈哈哈算了 大连先吧 过会儿再把烟台游记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