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爱的书《咖啡杯里的金阁寺》
读后感:
毫不夸张的说,是这本书点燃了我对京都、对日本的巨大热情。除了景点,更多是心情。我认为写的很成功。、
莉香的东京,完治的东京——主题是《东京爱情故事》,东京人“一线悬命”的工作精神,筑地市场的金枪鱼拍卖,以及旁边的寿司店,职人
京都的味道——反映四季风物之美,抱朴守拙之清雅,“态度是精进的,而表现是克制的,色彩是鲜艳的,而造型却是清寂的,菜式是精美的,而食器是拙朴的。”近年来,日本文化在中国的某些圈子里越来越被接受,比如食器,比如“克制”“仪式感”“职人”“手作”“匠心”等概念。这些我很认同。“能够通过舌尖直抵内心的质感与温度,才是每个人心中的‘至高之真味’。”
咖啡杯里的金阁寺——千利休所倡导的茶道一般“简朴却纯粹,柔情但克制”的美,(我似乎总是被这种感觉所吸引,不论是非常萌的蓝忘机,还是辟邪对皇帝若有若无的感情,都能让我回味良久。我想写的小说,比如“晚来天欲雪”,就希望是这种风格)
* “一句话,未必要臣服于那些旅游手册的淫威,而关注自己内心的价值体系,在旅行中是被挑战,还是得以升华。每个人会关注的细微之处,好奇心被震荡的频率和因景色激发的联想都绝不会相同,正是那个启发了你真正觉得‘真的有趣并因此丰富了人生的瞬间’,才是比手信更珍贵的纪念。换句话说,一切不以‘分享’为目的,而为内在的充实和满足为指向的旅行,似乎才是更韵味的事情。”
* “现代的旅行手册在两个方面都减损了旅行的乐趣,不期而遇的兴奋,以及联想时的自由。如果只是按图索骥,便只能在内心里将现实与想象默默对比,是更好抑或更糟,似乎没有第三种答案。被设计好的旅游,就像金阁寺被划定好的观赏路线,游客们推推搡搡地在一条狭长的小道上前进着,只能于某些角度欣赏,哪怕经历几百年来被认为的确是最佳观赏角度,也无意中被限制了想象的范围。我想不起来寺院旁边一座有着枯山水的小庭院叫什么名字?也没有注意过那座漂亮的花园里栽了什么树。我的目光和旅游书指导的一模一样,但这副‘眼镜’让我几乎成了半瞎。”(果然是鸡尾酒效应,自从关注了“感受力”“感知力”这个话题,生活中便处处留心起来。是的,这就是我在旅游的时候几乎不找详细攻略的原因,也是我想在某个目的地住一段时间的原因。)
* “通过咖啡看到全世界 ”,据说是以这样的理念创办的小店,最新鲜优质的咖啡豆,开启简单而有品质的生活。如果说我希望他坚守着这样的价值观不要改变,毋宁说这就是我自己一个长久以来隐藏着的梦想——在属于自己的小小角落,每日精进的态度,一生只做好一两件事便足够,温柔而不谄媚,独立而不孤僻,被人需要,也有自由。就这么想着,慢慢的,慢慢地将一杯咖啡喝完,那一座小小的金阁寺已经在我的心中闪闪发光了。(天哪这一段写的是真好!我现在还能回想起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是的那种“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尖叫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竟然有人我这么精准地表达了我想说的”心情)
松软的京都——Julia的景色描写很美。比如这里,
* “石塀小路上早已没有游人,只剩下橙黄色的盏盏街灯。空气清澈,干燥的北风摇动着银杏树,金色的树叶片摩挲着,发出沙沙的声响。遥远的地方还传来了猫咪慵懒的叫声。我们并肩站在高高的斜坡上,眼前的城市仿佛已经恬然入睡,发出均匀的呼吸声。抬起头,看着月亮挂在很高的天上,把周围缓缓流动的云层都照亮了。”
* “春天是奈良的小鹿,夏天是绛紫色的鸢尾花,秋天是芦苇与鹤,冬天是皑皑白雪。”
风自中土大唐来——
* “据说司马辽太郎特别用‘骀荡’这个词来形容它,这是个被尘封在汉语言中很久的一个词,甚至连中国人都很少用了。‘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骀荡’,春风柔软,心情舒缓荡漾,生活中风雅又有乐趣。这个美丽的词,被日本人借来形容他们心中古风盎然的奈良,却恁地混合了一点胸无大志,虚度光阴的意思。”(宋·范成大“暖日烘繁梅,穠香扑征鞅。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骀荡。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兹游定不俗,前路八千嶂。”)
* “风起处松涛阵阵,好似梵音天籁,置身其中,想象着他是如何静默着度过他的每一个黄昏与清晨,保持清静祥和,与鉴真的趺(fu)坐的姿态一道,成为永恒。我还是第一次在一座古老的中式面建筑面前,感觉到了强烈震撼,它如此古朴低调,却仿佛胜过最豪华的教堂与宫殿。我甚至看到有作者在游记里写道,在看到他的那一刻,眼泪就掉下来了。”
* 侘祭、物哀的美学
* 前子女士一个人打理着这家名叫“润”的民宿,在她的欢迎小卡片上写着——润,是中文里用来形容潮湿的词,像干燥的蘑菇在水中重新获得柔软,散发出馥郁的香气,舒展开肌理,成就美妙滋味。这样的慢生活体验是小店期望给客户带来的感受。
山中花开——
* 这种隐痛就是陪伴多年的焦虑症。这世上有些人天生专注平稳,具有控制力,有些人就常常面临难以名状的无力感和混乱,感觉到失望,想勉力拥抱着一摊碎片,走得步履维艰。焦虑症并不针对某件具体事情,它随时随地、毫无征兆的出现,或许在恍惚间,心中涌起未完成的事件清单,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引发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绝大多数人的游记里,不曾写到过被失望击中的瞬间,坐在天幕下一个人发呆的心情,以及对着不依不饶的工作邮件烦躁的夜晚。旅行虽然是我藉以逃避焦虑的一种方式,可不得不承认在面对最美的风景时,我也曾被焦虑深深包围过。在这种时候,运动是对抗焦虑的好办法,让身体的痛和疲惫大过心里的苦。无论是在喧闹的都市街头还是幽静的偏远小镇,当焦虑降临的时候,我就会离开房间,去长久的散步,直到身体非常疲惫,紧绷的心才能慢慢松弛下来。
完篇——我的岛屿见闻——学到一个新词,“散带衡门”,指隐居
* 2015年8月,第二次从日本旅行回来开始写,断断续续写了快一年。没有规律,也没有大纲,信马由缰地写,在出差的飞机上,在周末加班的咖啡馆里,在长途的火车上,随时随地打开电脑,开始回忆旅行中的片段。爬格子的过程好似夜跑,足够专注就会产生多巴胺,有愉悦的电流点亮脑海中的小灯泡。更重要的是,倘若没有经历这个阶段,旅行往往会被美化成在咖啡上的白色泡沫,那些被叫做诗和远方的、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现实是,一个藉由旅行来逃避日常的人,会在途中发现更多的龃龉,在生活中焦虑的人,很难是一个信步由缰,随遇而安的背包客。
* 旅行回来以后,我开始寻找从各个方面深入解读日本人的书,包括历、审美、手工艺、建筑、饮食习俗等。喜欢的文章哪怕讲述最日常的细节,也须有些不动声色,冷冷的观察力才好,可以说这方面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 我所观察到的日本,亦是审美意识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的社会,在吃穿住行上处处显示出一种润泽的美感,有一点体贴,一点幽默一点创新,结合起来,明显就是在期待对方能有点感动,这种期待显示出某种程度的焦虑。(能总结到这份上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