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历史,浴火重生,从北到南感受波兰
在欧洲,没有比波兰的历史更悲惨的了,是地理位置的无耐,还是民族性格的使然,我觉得都有。波兰位处东欧大平原的东端,大部分都是平坦的土地,只在最南部有些许喀尔巴阡山脉的余脉。冷兵器时代,一马平川的国土使得蒙古铁骑直接杀到了华沙,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位于种族、宗教和地理位置十字路口的波兰,又成为周边列强觊觎的对象。波兰人的性格是倔强、冷漠和高傲的,据说很像亚洲的韩国。在它强盛的时候经常吊打周边地区,狂妄不可一世。而在国势衰退之时,就成为周遭报复与欺凌的羔羊。从17世纪波兰不再是欧洲强国之后,就开始奉行功利主义色彩极强的外交政策,有奶便是娘,谁强投靠谁。从1795年灭国到1945年解放,期间只有27年的独立存在。尽管消失了一百多年,但它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仍顽强地保存下来,也是在这期间涌现了不少世界知名人物,如居里夫人、肖邦,加上早期的哥白尼,仅仅这三人就够在欧洲存在感较差的波兰人炫耀一番的。
波兰人非常推崇法国文化,精英社会以讲法语、吃法餐为时尚。从历史上看,波兰和法国的关系极其密切,每次波兰亡国或者内政黑暗的时候,波兰人首选的流亡国家就是法国,肖邦、居里夫人都是如此,但这个盟友经常靠不住,二战时法国和英国的绥靖政策害的波兰再次亡国。波兰敬仰法兰西,这与他们共同信仰天主教有关,而且十八、十九世纪,法国当时在欧洲的地位,以及文化经济军事的影响力都对波兰有很深的影响。十九世纪初,拿破仑为了攻打俄国,作为跳板,建立了华沙大公国,暂时恢复了波兰的主权。但随着拿破仑的失败,一切又灰飞烟灭。而波兰人却鄙视同为斯拉夫人的俄罗斯,认为他们是野蛮的民族,这可能与几百年来两国的积怨纠葛有关吧。我们在住宿的酒店里也有体会,电视有法语台广播,没有CNN但却有法国的英文台播放。
波兰的兹罗提也不得不提,它是波兰的官方货币,一欧元相当于四个兹罗提。所以说波兰人的民族性也体现在这点点滴滴上。即已加入了欧盟和申根,却不入欧元区,顽固地使用自己的货币,害怕加入欧元区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和市场的冲击,殊不知这却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导游嘱咐尽量少换,因为用不完的兹罗提带回国就是废纸。像样的商店能刷卡倒也无妨,只是小店和厕所只收兹罗提没商量,不得已要经常换点小钱在身以备内急之用,不同兑换点的汇率能从3.2到4.1,当然这要靠运气了。
我们此次来到波兰旅游,从北到南,沿着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的流向,行程上千公里,走访历史名城、风光小镇和战争遗迹,亲身感受到了现代的波兰。
1、姆龙戈瓦,行驶途中歇脚的小镇
从波兰北部的立陶宛入境,行驶了约三个小时,来到小镇姆龙戈瓦。这是一片森林与湖泊交织的地区,我们入驻在毗邻湖畔的酒店。夏日的傍晚,太阳仍高悬在西部天空,休息片刻我们便去湖边赏景。不知名的小湖不大,一眼就可望到湖对面的建筑。顺着缓坡的台阶下到湖边,沿着弯曲的木制栈桥走到湖中,阳光照在湖面上泛着鳞光,几艘机帆船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用矮木桩围成的一片水域是游泳区,尽管气温只有17度,但仍有人在湖水里游泳,这食肉的民族就是不怕冷啊!
这里是一片度假村,几个休闲酒店傍着小湖一字排开。沿着湖边的小路散步,路过一个个酒吧和娱乐设施,在夏日夕阳的照射下,人们在尽情地享受。远远地听见有节奏的音乐传来,以为是在进行露天音乐会,顺着声音过去,原来是湖边的小广场上,一群喜欢运动的女士们跟着老师在跳韵律操,整齐的步调和认真的态度,恍惚国内的广场舞。
正值学校放暑假,度假村的体育设施也忙碌起来,成群结队的小学生来此过体育夏令营。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网球、足球和排球的训练,叽叽喳喳的喧嚣声也给宁静的度假村增添了活力。
2、格但斯克,最具德国特色的港口城市
格但斯克是波兰最主要的港口城市。18世纪末波兰最终被列强瓜分后,此地便归为当时的普鲁士,亦即后来的德国,城市也改名为但泽,1945年后才又划归波兰。德意志人150年的统治,使这里印有深深的德国烙印,从建筑、语言、文化到饮食。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德意志的影响也在逐渐消退。
盘旋在波罗的海上空的阴云终于被驱散,久违的阳光带来了温暖。蓝天白云下,格但斯克老城色彩斑斓的建筑,迎来了熙熙攘攘的各国游客。我们在老城绿门附近的中餐馆享用了午餐。餐馆老板来自浙江,在此已20多年了,能讲流利的波兰语,盘下了这个位置极佳的餐馆接待日渐增多的中国游客。仔细发现,餐厅的每把木制座椅的椅背上,都精细地雕刻着格但斯克市的市徽,看的出原餐厅的老板是个极俱文化品位的人。
从老城的绿门到金门,一条500米长的大街(包括长街和长广场)横贯东西。德式的山形墙建筑分列两侧,五颜六色鳞次栉比,高耸的哥特式市政厅和世界上最大的红砖哥特式建筑之一圣玛丽亚教堂矗立其中,街两边是精致的咖啡馆、小店和餐馆。绕过圣玛丽亚教堂,就来到了著名的琥珀一条街。这条街道有着与格但斯克其它所有街道不同的特点,就是每栋房子的门前都建有高于地面的平台,它们为街道景观增添了一丝鲜活的气息,十分独特。如今,这里满是兜售琥珀的工艺品露天商铺,至于质量和价格如何,只有自己去一探究竟了。
格但斯克还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政治中心。格但斯克造船厂、团结工会、瓦文萨,这些80年代初频见诸于媒体的词汇,就是诞生在这里。1990年瓦文萨成为了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位民选总统。
3、索波特,波兰的北戴河
索波特南距格但斯克只有十几公里,是一个有海水、沙滩和栈桥的波罗的海海滨度假小城,因其有世界上最长的栈桥而出名。
下车沿着小城的街道向海边走去,两边的各式住宅种着花草,装扮着饰物,极具生活情调,透着宁静而优雅。走到临近海边的小街则热闹非凡,到索波特必看的扭曲屋就在这里。外表被拧成麻花状的房子内部还是很规整的,用作商店卖一些旅游纪念品。扭曲屋对面是一个露天咖啡馆,不大的面积却积聚了大量的穿黄色球衣的球迷,这好像是瑞典的国色,查了查,果真是下午四点(北京时间晚上十点)有一场瑞典对墨西哥的比赛。比赛还没开始,球迷们就已经烘托气氛亢奋起来,喝酒唱歌好不热闹。
终于来到了栈桥入口,远远望去,515米长的木制栈道逐渐缩成了一个点伸向波罗的海。栈桥的材料全部涂成了白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刺眼。栈桥下面两边是金色的沙滩,海水层层翻滚拍打海滩。温暖的阳光下,人们在海中嬉戏,在沙滩上翻晒,一幅热带海岛的景象。
栈桥程F型,有小型游艇和机帆船停靠码头,有人性化的座椅供休息。一艘装扮成海盗船的大型机帆船,载着游客正准备扬帆起航。栈桥伸向大海的尽头有一把矗立的连心锁,有许多年轻男女在此拍照留念。
4、鲁米亚小镇,最没特点的住宿小镇
原本安排是要住在索波特北面的格丁尼亚市的,但临时改为更北面的鲁米亚小镇住宿。其实,格丁尼亚吸引我的是,它是一个很有历史故事的海港城市。一战后的1918年,根据凡尔赛条约,波兰在消失了123年之后终于复国,但德国仍掌控着最大的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经营权不放,因此条约规定为波兰开辟一条通向出海口的走廊(波兰走廊),其终点就是波罗的海边的格丁尼亚市,也因此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分割开来,这也为二战德国的报复行为埋下了隐患。
一条国道将鲁米亚分为东西两部分,酒店规模不小,来此住宿的基本上是去格但斯克和索波特游玩的人们。因为交通便利的缘故,镇上有一个大型的建材仓储超市,起初以为是普通的生活超市,还准备为明天的350公里行程去采购一番呢。马路对面似乎有个小超市,遂踏着金色的夕阳前去,也顺便在小镇溜溜。小店不大,但似乎特别了解游客的心情,有你想要买的东西。收银的小姑娘,同时身兼导购和理货,漂亮且手脚麻利,将小店打理的有条不紊。
5、托伦,时光驻留的小城市
如果不是托伦诞生了哥白尼,大概不会有游客会来到这个波兰的中部的小城市。我们从波兰最北部的鲁米亚准备去南部诸个景点去游览,路途遥远,中途正好在托伦休息与观光。
托伦坐落于维斯瓦河畔,是波兰一座保存较好的历史古城,情致的小城不乏看点。市内拥有数座宏伟的哥特式红砖建筑,哥特式的市政厅已成为博物馆,门前矗立着高达8米的哥白尼青铜雕像。各种铜质的动物造型雕塑散落在街巷的各个角落,每个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
托伦最早是由条顿骑士团在1233年建立,原本是骑士团的一个驻扎点。13世纪末,托伦加入汉萨同盟,成为中世纪重要的贸易中心。1466年波兰-普鲁士联盟在13年的战争中打败了条顿骑士团,托伦回归波兰王国版图。18世纪末,托伦在第二次被瓜分中成了普鲁士的领土,一战之后才被划给独立的波兰,二战期间曾是德国的占领地。
托伦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出生地与托伦姜饼的发源地,故被称为“哥白尼城”和“姜饼之都”。我们在小街小巷中细细的品味小资般的托伦,品尝一下姜饼之都的美味姜饼,并到哥白尼故居前拍照。
小小的城市还有一个中餐馆,藏在深深的巷子中,老板兼大厨,雇了个学生摸样的中国小姑娘端盘倒水。老板看似和蔼,据说在波兰南部还开有几家餐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饭馆不大,但却是我们此行饭菜做得最地道的中餐馆。
6、栋布罗瓦-古尔尼恰,过夜的西里西亚工业小镇
早上从北部的鲁米亚一直南行350公里,傍晚来到了波兰西南部西里西亚地区的栋布罗瓦-古尔尼恰市。听这个名字怪怪的,还很拗口。这个地区靠近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据说语言、风俗都很相近,从地名就可以看出,因为西里西亚地区在一战前是被奥匈帝国统治的,还包括上述的两国。二战时期被夷为平地,城市也以苏联时期的建筑为主,只有少量复建的教堂点缀其中。这里与周边地区是波兰的煤都,它与卡托维茨等六个城市组成的城市工业集群,号称是波兰的“鲁尔”。我们住到这里是为了能够第二天一早赶赴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因为半年前就预定的参观劵给我们的时间是早上第一拨。
出门去酒店周遍转转,在门口遇见了一位老大爷,从酒店大门旁的小屋里出来。他身穿黄马甲,面目慈祥,笑着同我们打招呼,看出来很愿意跟我们聊天,我们也乐得与波兰大爷聊聊,可能是刚喝了点小酒,大爷嘴里还散着淡淡的酒精味。我们首先用英语跟大爷说我们来自中国,China的发音世界通用,大爷听明白了,笑着回答了我们一串嘟噜话,哦,不是英语。我们笑笑,表示听不懂,但又很想跟他聊聊。看着大爷红光满面的样子,我们比划着,how old are you ?大爷又说出一串听不懂的嘟噜话,情急之下,我们拿出纸笔,在纸上分别写下我们的出生年份,又指指他,询问他多大岁数,大爷终于明白了我们的问题,爽朗地大笑起来并在纸上写下了73,我们翘起大拇指祝他健康。就这样的鸡同鸭讲的,我们聊了十多分钟。
7、奥斯维辛,不能忘却的记忆
早上六点就从酒店出发了。我们订的是7:30入场的票,据说每年有几百万人来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为了保证质量和秩序,门票要半年前预订,且入场时间随机选定。
天空乌云密布,给这次参观更增添了些许悲凉。
从酒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只需20多分钟,我们来得早,偌大的车场只寥寥地停了几辆车。车场中央立着几块黑色大理石的碑刻,其中一块上面刻着“This site is preserv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这个地方为子孙后代保留)”。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这里记录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丑恶罪行。这里最为有名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000 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我们主要参观的是一号营地,以集中营的实物和照片为主。原来的建筑已全被摧毁,在原址上复建了数十栋红色砖混结构的苏式三层楼房。
展品中陈列了大量的纳粹从被关押的老百姓身上掠夺的财物,残忍至极,令人发指。实话讲,从现场的大环境和身临其境感讲,这里比起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要稍逊不少。也许犹太人对自身的苦难遭遇太痛彻,才能产生让参观者共鸣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但来此参观就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但愿这个世界永远和平,不再有战争和暴力。
二号营参观不在行程中,但相隔不远,导游顺道带我们去看了一下。其实这个营是完全按照当年集中营的排列模式复建的,有营门、岗楼、铁轨和营房,可同时关押上万人。木制的营房依次排列,走进一间去看,靠自然采光的房间,上下铺的木板床密密麻麻,也许是心理作用,就感觉一股霉潮气夹杂着异味扑面而来,匆匆看了几眼就赶紧退出。前面还有一间是专门用于关押人员方便的房间,里面背靠背地排列着上百个水泥洞,据说每人每天只给15秒的方便时间。
在二号营的门口,还恰好遇到了一群犹太青年。他们身着传统的蓝白色T恤,大部人头上戴着犹太人的小帽子“基帕”,围成一圈,在听老师讲着什么,可能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吧,毕竟他们在此要比我们有更深切的感受。
8、克拉科夫,波兰的经典
克拉科夫之于波兰,就像西安之于中国,它曾是波兰历史上的首都,14-16世纪它与布拉格、维也纳并称为中欧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当年希特勒不忍心让如此美丽的城市毁灭,打算占领后保持它的原貌,所以它比华沙等波兰其它城市幸运,保留了最经典的波兰的风貌。
二战虽然免于破坏,但为了加强统治,希特勒把纳粹德国波兰总督府设立在了克拉科夫。当时,一个怀着演员梦想,喜欢在维斯瓦河上划船的波兰年轻人,在这里以一个市民和学生的身份和他们做着抗争。在见证了人间的苦难和他神父导师的教导后,他决定要像爱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他就是后来的克拉科夫大主教,再后来的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来波兰旅游不见得一定要到华沙,但是绝不能错过克拉科夫。在文艺复兴时期,克拉科夫是欧洲东部最繁荣、最强大的城市。这里有600多年历史且培养过哥白尼的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有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和无数内部装潢华丽的历史建筑、宫殿及教堂。这里处处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城市。
雨后的石板路泛着光亮,远远地看去反射出古城建筑的轮廓。仿古的马车载着游客在古街巷里穿行,嘀嗒作响的马蹄声伴着五颜六色的古建筑,更增添了中世纪的韵味。
广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钟楼,这个建于14世纪、70米高、经历了百年来浴火重生的建筑,现如今已微微倾斜,被称为克拉科夫的斜塔。
广场一侧的圣玛丽亚教堂,是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高81米,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每隔一小时,教堂钟楼上的号手吹响一次长号。据记载,这是为纪念中世纪抵抗异族入侵的一位忠于职责、坚守岗位的号手而流传下来的,且每次都未演奏完而戛然而止,因为号手被敌人射中牺牲。
广场中央的纺织会馆,现在已改为商场和博物馆,里面的摊位售卖琥珀、木盘餐具、波兰娃娃等各种波兰民俗手工艺品。
雨过天晴,坐在纺织会馆高大廊柱下的露天酒吧里,要上一杯Sparkling、咖啡和糕点,像当地人一样,看着街面上的风景、听着音乐声与小孩玩耍交织的喧嚣、发发呆,尽情地享受克拉科夫的下午时光。还学会了两个词:Sparkling Water和Still Water。
9、维利奇卡盐矿,充满神奇和浪漫的工业遗迹
说实在的,对参观这个盐矿原本没有多大兴趣,认为就是个废弃的矿井改造一下,有采掘面、有模拟的工人在工作、有制盐的工序演示等等。但思维模式限制了想象力,参观后觉得挺震撼的。
维利奇卡盐矿是波兰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有上千年的盐矿生产史。在这个古代交通不便的欧洲内陆,此地出产的食盐,给波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盐矿本身也早已经形成了一座地下几百米深的巨大城市,商店、餐厅、酒吧、博物馆、疗养院等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座宏大的地下教堂和宴会大厅。其实我们所参观的地方只是这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地下盐矿的一小部分。
乘坐一个每次能载8人的高速竖井小电梯,直抵地下130多米。盐矿内部宽敞、干净,矿壁是自然的灰白色。2米多高的坑道内照明、通风非常好,并且有很多的木制结构支撑着墙壁和顶部,一点也不觉得逼仄,行走其中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在地下百米深的矿井当中。也许是为了参观而又改造的吧,但我宁愿相信这应就是实际的工作环境。
今年盐矿才配备的中文讲解小梁,河南姑娘,嫁到此地,家在克拉科夫。我们戴着无线耳麦讲解机,跟着小梁边走边听讲解,迂回行走在曲曲折折的坑道内,两边摆放着盐矿历代的生产工具,比如用马拉动的绞车、水转轮、燃烧甲烷的设施等。富含盐矿的坑壁在灯光的照射下反射着斑斓的星光,用舌头舔一下,齁咸无比,小梁开玩笑地说,舔两下一天的盐量就够了。由于盐矿自身独特的小环境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哮喘和过敏,于是在地下210米的地方处还开了一个地下康复疗养中心。
终于来到了最精彩的地方,一座高15米,面积有一千平米的金碧辉煌的大教堂。里面每一件物品,诸如墙面上的装饰、宗教雕像、地板、天花板、吊灯和祭坛等,都是由盐雕刻而成,简直就是一座艺术宫殿,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教堂内有根据达芬奇名画创作的盐制浮雕《最后的晚餐》和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盐雕塑像,据传这是三个矿工用了68年的时间接力创作的。他们在工作之余潜心雕刻,才做成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据说除了这座大教堂外,盐矿内还有20余座大小各异的教堂,供曾经的矿工们祈祷平安。
能把一个工业遗迹,做成这样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旅游再开发,又将沉闷枯燥的环境与充满神奇和浪漫相结合,这对我们那些资源枯竭型的地区是个借鉴。
10、华沙,浴火重生的城市
一路走来,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见得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华沙值得你去看的是,它是一座在战后10年内完全按照图纸复建的古城。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将华沙列为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做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年希特勒为了摧毁波兰人民的意志和信心,以闪电战的形式在数天内就完全炸毁了整个首都华沙。战前,华沙大学的一位老教授觉察到了战争的苗头,就带领数十位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华沙市所有的建筑绘于图纸上,精心保存下来,并在战后复建华沙城无可依据之时,拿出图纸无偿地交给政府,使得华沙城在短短的10年之间重新复建,才有了著名的“华沙速度”,也使得我们今天能看到华沙现在的景象。
波兰的老城非常规整,王宫广场南端立有一根花岗石圆柱,顶端是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铜铸像,当年正是他决定定都华沙的。这根圆柱是华沙较古老的纪念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以纪念碑为中心,向南是一条长一公里的宽阔的步行大街,代表着文艺复兴后华沙的建筑,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等建筑鳞次栉比。总统府、华沙大学、无名烈士广场、哥白尼纪念碑、圣十字大教堂等分列两旁。喧闹的大街上不时传来音乐家肖邦的钢琴曲,原来在步行街上有许多大理石长凳,台面上刻有简单的乐谱,轻按上面的开关,就可播放不同的肖邦曲目,以此向游人指示这里是肖邦的故乡,是爱好音乐的城市。圣十字大教堂内的一根立柱中,埋有肖邦的心脏。肖邦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的遗愿,曲折辗转,他的心脏才被带回到当时遭外族占领的华沙。
齐格蒙特塑像纪念碑向北,是华沙中世纪老城,有老城广场、市政厅、教堂等。老城广场中部有一座青铜材质的美人鱼雕像,它是华沙的象征。传说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因此华沙的全名叫Warssawa(华尔沙娃),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街继续前行,就是老城的红砖城门和城墙。高大的城墙外,是流经波兰全境的维斯瓦河。在波兰其它城市鲜见的吉普赛人在老城地区也拖家带口的多了起来。他们确实有音乐天赋,角落里、街巷上、店铺口有许多小孩在拉手风琴卖唱,演技还不错,只是导游提醒过千万不要施舍他们,否则会使你脱不开身的,呵呵。
当年有个与北约齐名的华沙条约组织就是在这里成立的,是战后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抗衡北约的军事化组织,如今华约已成为了历史名词。波兰,这一两大军事组织对抗的桥头堡,当年也算是出尽了风头。
Aloh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恩施,北纬30°的山水秘境 (6人喜欢)
- 早春,丽水 (10人喜欢)
- 山水桂林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