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的仅仅是被看见
失败的意思就是,我们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堂弟高考结束后给我发微信,说:“终于结束了,十二年就为了这两天。”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陪A小姐参加毕业小聚的场景,也是雨天。
大概是玩到最后大家都乐疯了,A小姐矫情的那句“至今为止,你们认为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一出来,便引起同学们的狂笑。情商之高的A小姐并没有打算轻易放弃她提出的问题,之所以会问绝不只想听到说当然是备考这段时间的煎熬,而是想知道某位同学的答案。“同学们严肃点呀,这可是今天最后一个小游戏了,我们玩得更高级一点吧,每个人报一部与自己故事相关的电影,大家通过电影名来猜你们的经历,好吧?”反正都是玩,大家觉得A小姐这个提议挺新鲜,她又是他们的小可爱老师,便一致通过了。
早听A小姐说过她们辅导班的一些学生特别的“成熟”,看得电影比她看得成熟多了。我不信,她非得拉我来凑热闹。开始的几位同学带着戏谑的成分报了一些电影名,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本来也是被朋友拉来参与,感受一下年轻的生命力,并不了解大家的故事,即当作玩笑听听罢了,何况这些孩子还小,又经历过多大的痛苦呢?从女孩子们喜欢的宫崎骏动画片《千与千寻》、《龙猫》到男孩子喜欢的香港片“无间道”系列、“警察故事”系列等等。想着A小姐这次算是失算了吧,剧情并未按她的想法走啊。
轮到最后一位瘦瘦高高的男孩子时,他报了《超脱》。我有被惊到,才放下手中的筷子打量起他来,这个前一天才结束高考的孩子为什么会选一部这么沉重与悲观的电影呢?忍不住好奇,看大家都没有说话,我轻声地问他为什么会选择这部电影,他很害羞,低着头说因为很“绝望”。 我也刷过至少三次这部电影,不知道我们“绝望”的地方是否一样,我没有多问,只是说“我曾经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他同样也有些吃惊,脸更红了,“那老师您应该也看过《伴我同行》吧”。很多同学起哄笑了起来,“哎呀,我们也看过《哆啦A梦:伴我同行》啊。”我知道,他说的是罗伯·莱纳拍摄的一部儿童成长电影,我用手比划了四,他点了点头。

散场之后,A小姐问我是不是猜到这个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呢?我想我知道的是四个孩子,但无法确定他更像哪一个孩子。在省体育馆地铁口分别时,我对A小姐说:“不知道为什么,听那男孩子说出《超脱》,我当时就特别想哭。”
你看得见我?你能看见我站在这里
周日宅在家里,稿子一遍遍改来改去还是不满意,索性停下来刷电影——《伴我同行>,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尸体》,美国导演罗伯·莱纳于1985年拍摄。曾经提到这部电影的男孩子会更像美国小镇上这四位中的哪一位呢?

是偏爱写故事,文静内敛的戈迪?是说脏话、打架、玩牌,偷父亲枪的克里斯?是胆子小小的、笨笨的维恩?还是被发疯的父亲摁在火炉上烧坏了一边耳朵的泰迪?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带着伤痕,无论是家庭带来的,还是外界的偏见导致的。
再次看片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多余感”,一种被剩下来,可有可无的虚无感。十二岁的他们,背着行囊,沿着铁轨开始了一段看“尸体”的旅程,于他们而言,看”尸体“更多意味着冒险、刺激,不同寻常的经历,以及作为发现者的荣誉。伴随着这趟旅程,我们慢慢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样子,短暂地忘记了永远得不到亲人支持与关注的绝望。忘记了因为内疚感在睡梦中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亲人告诉自己“死的是你就好了”的那个戈迪;忘记了难以摆脱心里的自卑与悲伤,无法脱离周围人群成见的那个克里斯;忘记了因为崇拜感,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父亲有一点点侮辱的那个泰迪;忘记了平平凡凡,似乎永远只能跟在朋友身后的那个维恩。
他们的顽劣不堪,他们的挣扎与对抗,他们对彼此的善意与温柔,让人欣慰残酷中还好有些美好。他们看得见彼此真实的存在,以及影片不错的结局,都让我觉得安慰。如同最近在看得一本新书《剩下来的孩子》带给我的体验感一样。

我们想要的仅仅是被看见
《剩下来的孩子》是年轻作家莉安侬·纳文的一部最新小说。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但很快六岁小男孩的叙述视角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真童真”的代入感,与以往看过的很多类似视角的作品都不一样。一直以来,我不太喜欢看以儿童口吻讲故事的小说,因为容易陷入思维与语言的双重尴尬,好在这本书没有让人失望。这个叫扎克的小男孩,完全左右了我的情绪,意外的枪杀案夺走了他哥哥安迪的生命,他的害怕与无助,他被家人忽视的恐惧与难过,他如戈迪一样的“死的是你就好了”的质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次陷入情绪低谷。
自从安迪离开后,一家人都陷入了悲伤的情绪不可自拔,妈妈梅丽莎不是不知道扎克需要更多的照顾,可是她做不到,情绪失控,她根本无暇顾及扎克。懂事的扎克,其实能够懂得妈妈的悲伤,看他说自己总是在讨好爸妈,永远没法像安迪一样“叛逆”,一年级就可以读完所有《哈利·波特》,擅长各种球类,就会让我联想到那个同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自己。懂事、早熟,是我极不喜欢的词,擅长它们的人都知道其中是多么深的绝望。
扎克只是想被爸妈看见。看见他的存在,看见他的难过,看见他在想他们,他在为他们的难过而难过。他的要求其实并不多,只要一家人相互照顾,相互温暖,共同渡过难关。这不过是一个孩子最简单的的希望而已。
我猜想这本书之所以叫《剩下来的孩子》,不仅仅只是在说被父母忽视的小孩扎克,它也在说失去孩子的父母梅丽莎和吉姆们,失去孙子的奶奶外婆们,以及那对失独的保安夫妻们。如若继续引申开来,或多或少,我们不也是那个“剩下来的孩子”吗?我们渴望被看见,却总是被忽略,甚至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偶尔,在人群里遇见了那个听到自己小声说着“绝望”的人,散场之后可能便再也遇不到了。
六岁的扎克通过与哥哥的隔空对话、看书等行为,慢慢让自己走出阴霾,甚至帮助爸爸妈妈更快地走出绝望,让他们看到了被剩下来的自己需要被爱。戈迪慢慢走出困境成为作家,克里斯对他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是在意外、灾难中幸存下来,然而却并不幸福的人,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死去的人更加不幸。至亲离开了,他们仍然还活着,那份内疚感与亏欠感,让他们陷入无止尽的负罪感中。其中承受的煎熬,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好在,他们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么,还有许许多多“剩下来的孩子”,又该如何被看见呢?《超脱》也好,《伴我同行》也好,《剩下来的孩子》也好,我们一直期待的不过是被看见罢了。“知道死,和经历它,是不一样的”,可我们想要的仅仅是被看见啊。
-
eleveeene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23:58:05
-
O nce 浪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5 12:17:42
-
陈妲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7 14:23:00
-
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3 12:47:18
-
吃爆米花看电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0 19:51:33
-
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0 16:12:21
-
jiaj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7 22:22: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4:05:5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3:49:45
-
瓜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3:44:07
-
五十二赫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3:35:51
-
小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3:34:34
-
小暖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