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生成
第二天早睡实践(11点关灯睡),结果7点就醒来再也睡不下了。平时闹钟调成7点47,所以我有将近1个小时的多余时间。
趁早睡早起难得的眼睛不干涩状态,撂起床头的其中一本书看。《千高原》的导言看了两遍,依然看不出所以然,甚至只是眼睛在看,脑子根本转不起来。这次尝试第三次看,还拿小笔笔划着觉得有意思的句子。
书不在手边,没法拷贝过来。只能凭阅后的印象和当时的理解来整理一下思路:
我理解的他说的话的意思可能是:
写作里的句式、修辞都无法大于写作的话,那这种写作就依然是树茎式的二元对立。把句子成分划分得再抽象,它也不是抽象机器。(机器是什么意思?)
写作应当与社会、科学.etc不相干的机器结成根茎。
写作的目的=创作的方式,这句话有点不明觉厉。
刚好美国报道了某州前不久发生一起枪手入室枪杀媒体编辑办公室里的员工,但该媒体照常推送推特和更新网站一事。此事按照这句话的逻辑来理解,就是“写作”:枪杀成为新闻的内容、枪杀不影响新闻内容的推送、新闻内容推送的态度独立于枪手犯罪的态度,以上每一块“根茎”都有须根连接,互为关照互为独立,没有中心事件,统一而成为一次“写作”。
但这种关系很不稳定,如果枪手的目的是要妨碍新闻的报道。那么立即就变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目前警方仍然在找抢手的作案动机,使得此事的关系处于未明状态。
写到这里,突然感受到德勒兹所说的生成状态的脆弱和潜力。
能写下来的就这么多,感觉写得不好。把概念运用成日常判断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