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拆书第一篇——你的阅读方法正确吗?
二十年来,从来没有哪一刻,像今天这样让我如此反思“主动”这一词。作为一个在被动环境下成长的乖孩子,到今天才恍悟,原来自己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
从小被接受家务的安排,365天总有一段时间出现抗议情绪但从未罢过一天工;在校,对老师安排的任何事情,不敢缺席一次;交朋友中,也从来只有被动适应自己的圈子,从未主动找寻过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慢慢地,越来越习惯、越来越被动,甚至连成年后都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圈子都是“被”环境所安排的。
我从小是一个多被动的女孩?学生年代被一个傻大个高年级学生扯辫子,不敢当面吭声,每次见到他都只能躲着走,后来实在躲不过去,便硬着头皮跑去跟他班主任告状。多简单就能解决的一件事,硬是扛了几个星期;曾经某次期末考试,为了进入前三我跟另外一个长相甜美的女生都很努力,最后总分比她高,稳居第二。年轻气盛的班主任出于偏爱,当全班同学的面说自己做主将第二名奖品给了那个女生,只因为他觉得那个女孩更努力,进步空间更大,还额外颁发了一个进步奖。我的努力最终用来成全另外一个女孩,那一刻只记得自己将头低得很低,都不敢站起来为自己争辩一句。
因为习惯被动,从来不知道还有“主动”这个词的存在。长期处于被动位置的孩子往往是不懂得主动去解决身边所遇到的事的,甚至不懂得如何主动去学习。
小学成绩优异,因为靠着记忆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拿下两个科目;但随初高中科目逐渐增多,慢慢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脚步,那时根本不明白——单靠小学时那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着高年级八个科目,是完全应付不过来的。于是一阵手忙脚乱后,最终选择妥协,放弃难攻科目,专心沉浸自己喜爱的科目中,偏科就这样出来了。
当时从来没想过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出现问题,没有主动去找方法,只一味沮丧自己对理科不喜欢、数理化深奥难懂,导致学习陷入了被动的漩涡。最终,坚持敌不过时间压力,只能败阵下来。
缺乏主动性、自主性的学习,往往是效率低下的。这不仅限于在校学习,对于踏入社会后的再学习教育也是这样。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阅读了日本学习方法论培训大师奥野宣之二次再版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书。
这本书,主要内容讲的是怎样阅读才能高效地能吸收一本书的重要内容,让书本知识为自己所用,但整本书由始至终发出来的都是一个声音——抛弃你被动的阅读方式,学会主动阅读、主动掌控你的读书生活、主动去学习。
被动阅读PK主动阅读
对于想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提高自己文学水平,或者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生活或者工作技能的读者来说,一本书并不是随随便便阅读完,里面的知识就能为自己所用。想要高效能吸收书本知识,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首先要学会判断,阅读过程中你运用的是被动思维还是主动思维?例如阅读文学性书籍时,你的情绪是会被书中角色影响,还是经常会跳出情节,以批判的眼光来评价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刻画;阅读实用性书籍时,你的想法是被书中观点左右,还是时常能站在中肯的立场去判断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举的例子是否能充分说明问题。
但现实中大多读者阅读时往往运用被动思维的居多。因为被动式阅读不用思考、不需掌握什么技巧,是一种娱乐消遣性的阅读方式,也就是观众思维,就跟我们观看影视节目是一样的,情绪被剧情安排牵着走,过程中丧失 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我们称之为被动式输入。如果想通过这种阅读方式从读书生活中得到文学技巧上的提升和突破,收获到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下面是观众思维和创作者思维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被动式阅读,一种是主动阅读,我们比较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从上面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运用被动式的、还是主动式的方式进行阅读,我们都能从中知道某些知识,但被动阅读仅停留在事物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创作者思维,则是主动去通过大量思考和实践,将自己与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通过积极输出,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所用。
显然,在阅读中只有运用创作者思维进行消化,占据在主动位置、主动消化书中的知识点,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主动阅读记忆更深刻
那该有人说了,用创作者思维进行阅读,还要通过大量思考和实践,这种阅读方式太耗时间了,不如用这些时间来读更多的书。我阅读的目的就是通过书本,大概知道这么有一件事,有这么一个问题,别人是怎么处理的就好,不需要深究,以后写文章或者工作上需要用到时,直接引用就好了。可是问题又来了,请问如何确保你今天阅读过的内容,一年后甚至半年后需要用时,还能准确无误记起来?除非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否则极有可能读完两个月后就已经记不起来了。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件事在未来不被重复唤起记忆,那很快就会遗忘。也许,现在我们都记不起前天自己三餐吃的是什么,做过哪些事。
下面我们通过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来看看,如果对一件事不经过刻意记忆,反复训练,遗忘的速度有多快。

据艾宾浩斯对人类大脑记忆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记忆呈曲线遗忘趋势,当你阅读完一本书时,得到的是100% 的记忆,读完20分钟后,对书中58%的内容还有记忆,一天后,相关记忆还剩33%,一个月后,仅剩21%。而如果某件事在脑海里记忆不深刻,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不被重复唤醒记忆时,相关记忆就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忘却。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指出,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想要读过的知识记忆深刻,甚至可以在日后工作需要中能顺手拈来,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在重点内容上,重点消化,并且通过相关记录将重要信息保存下来。
“一遍过阅读方式”VS“重要内容反复阅读”
法国文学家鹿岛茂先生曾经说过,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必要重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没有必要对整本书详读?那该如何阅读?奥野宣之在书中一语中的,阅读时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跳读和详读对整本书进行消化,不重要的粗略读,重要的反复阅读,重点消化。
但是阅读时多数人采取的都是“一遍过”的读书方式,没有对图书重点内容进行划分,重要与非重要内容都花相同的时间,一次性读完了事。试问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读完一本书后,真正记住的内容有多少?过多久就忘记了?读完一本书两周后还记得大概内容吗?一个月?两个月以后呢?里面曾经让你拍手叫绝的精彩的部分是否还记得?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籍中,作者抛弃空谈,总结自己多年的读书心得,向我们传授一系列有效实用的高效阅读方法。并从选书、购书、阅读记录和活用等阅读日常出发, 教我们如何将读书生活结构化,分别将书本内容一步步通过扎扎实实地消化、记录从而完全掌控自己的读书生活。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面的四大读书步骤,将整本书拆分成了5篇,逐一讲解。
第一篇:选书、购书,从入口把控你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二篇:阅读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
第三篇:读书笔记将阅读高效化。——记录
第四篇:重读读书笔记的作用——活用
第五篇:总结
预告:下一章,我们从读书生活的第一步,也就是如何通过选书、购书来把控自己的读书生活,给自己选择真正想读的书。
-
豆友21179578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7 14:19:13
-
美吕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1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