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记忆——回收旧书
今天晚上(昨天晚上)听室友的推荐,把旧书不需要的,不看的在回收旧书平台上卖出去,然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整理柜子。
最后整理出一摞可以回收的书,二百多块钱,快三百。室友很惊讶,一直说没想到我会有这么多书,靠卖书发一笔横财。我感觉还好啦,毕竟都是自己掏钱买的,可以说每一本都有一段来历,承载着当时的一份心情。

三毛温柔的夜,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泰戈尔诗集生如夏花,还有几米的两本漫画。可以算做一类,都是很温暖,很文艺的书,带着一些情怀。
几米的漫画是我大一还是大二才买的,当时像魔障了一样特别想看,可能是看了一本关于几米访谈类自传性的书,然后就买了几本漫画。
买回来时很喜欢,看的时候很激动地拍了许多认为比较好,值得纪念的照片,还酸酸地发在空间相册里。转眼还不到一年,我便不带一丝犹豫地要把书卖出去,那时候的执着好像有些可笑,有些无法理解。
长大真是一瞬间的事情,大三没有经历什么,可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未来,父母,生活各方面的事情的时期。在琐碎的思考中,生活依旧像往常一样平淡度过,可有些想法,感情不知不觉地已经不同了。
《罪与罚》是高中时上阅读课在学校图书馆里少有的乱七八糟的书中找到的一本。当时看的还是简略版,一本书介绍好几本名著,书的细节描写很深入,看得时候很有代入感,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纠结,惶惶,有些让人通体冰凉。可能太夸张,可那时真是这样的感受。后来便买了这本书,高三的时候,用淘宝还不多,是别人帮忙买的,惊讶于淘宝上书的便宜,一同买的还有第三种爱情,十年一品温如言。
可能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感慨于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现在看看淘宝书为什么那么便宜,盗版的太多。
买《眼泪与圣徒》这本书真是意外,我实在不懂这是什么书,翻看了两次是关于宗教,思想方面的。太玄妙。当时是想买《布洛克的小说课堂》,下单之后被告知没有货,改换成这一本。可以说是一个很错误的决定了,书还是会挑选读者的。
《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是年鉴学派的代表作,很值得一读。去年双十一时买的,五折用了七十多的红包,没有付钱。可收到快递,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吓了我一跳,真是鸿篇巨著,上下册两本比砖头还厚,B5纸印刷,看起来很不方便,一直搁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有一本《高考英语必备》呢!哈哈,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从家里把这么厚两本书拿到学校。室友说她高中上完直接在学校卖了,我当时也卖了一些。这种书留下了。
是时代变化,还是我随着年龄能够接触到的事物不同,现在看来,这些书真是很没必要。手机很方便呀。还有一本《说文解字》,可惜不回收。记得是看了慕课上武大一位老师讲的说文解字课然后买的。
仔细看看,其实没几本书,还有几本专业方面的书,《叫魂》,《唐宋都城社会研究》自己留着。还有想卖卖不出去的萧红的《呼兰河传》,当时在图书馆看完之后感觉很喜欢,后来买了实体书,《城南旧事》也是这样,不过看的是电影。
当时的激动情绪现在早已褪去,不会后悔买了,但也不想再留着。想想买书的经历真是有些冲动,在某一时刻以为的不可替代,在不久之后,已成为一段记忆。
不得不提配菜太咸的三部小说,看的时候分外开心,感觉遇到了真爱。小说中句句经典,截了许多屏,几十张,听小说中提到的歌,看小说中提到的书,也在网上找实体书,卖得太贵。
前几天整理相册,把截的几十张屏,一张一张都删除了,没有留念,没有不舍。现在依然喜欢,可只是单纯的喜欢,不再包含其他想法。喜欢可能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心事,一个人的思念,时间久了,会发现不过如此,生活依然如此,世界依然如此,不会有什么改变。可能只是撇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留下生活本来的平淡如水,自然流淌的面目。
每次收拾东西,都要感慨我是一个很守旧的人,也是一个挺节俭的人(虽然经常买些没用的东西),一张空白的纸我都不舍得扔,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留着。我甚至把高中时用了一半的笔记本拿到大学。无法形容我这种念旧情怀,也难怪我并没有多喜欢过去,想法却总是被过去的事情占据着。给人一种迷离的,搞不懂我在想什么的感觉,活着过去的感觉。
收拾东西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送走一些书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就这样生活其实也还不错呢。不得不说买了kindle方便了很多,好像跨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