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什么、就听到什么
“磁带会消失,CD会消失,我们也会消失”
“我们唱的歌不会消失”
很多人认识张玮玮,可能是因为《李伯伯》,毕竟这种类型的歌,在某些时候更加走红——朗朗上口、而且好玩儿,而我是因为《米店》,比起李志那版,张玮玮的这一版本,更深得我心。
后来,他和郭龙出了一张《白银饭店》的专辑,那个时候豆瓣小站尚且红火,有很多音乐人,在个人小站中,上传自己的新歌,我也就是那时候,第一次听到了那首《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也因此,喜欢上了这个拉着手风琴的民谣歌手,以至于,如今已很少听国内民谣,却依然很喜欢他。
也因为他,去了解美好药店,去听野孩子,并且因为没能看野孩子重组后的演出,而一直很遗憾。
当然,野孩子我也是喜欢的,尤其他们之前的歌,《咒语》《死之舞》《远东》,以及翻唱的《红河谷》。新专辑《大桥下面》,我特意留到现场第一次听,整体感觉有点平淡,不知之后再听,会不会有更多感觉。
所以,整场演出看下来,我个人感觉有爆点的地方,是新专辑里最后一首纯音乐,也是专辑同名曲《大桥下面》,听得时候比较享受,以及那些“老歌”,听得时候更有共鸣——大概是已经耳熟能详了吧。
正如张玮玮所说,民谣和地域脱不了干系,他们的音乐里也有着浓重的当地乡土气息,正如站在暮色苍茫的戈壁滩上,周边荒无人烟,只留有自己。但正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乡,也对它有着深深的感情。
也许去到远方,才识得故乡吧,跳出那个熟悉的环境,并一时间与它相隔绝之后,我才明白了那里对于我来说是什么。
我不止一次在深夜想起那里,街道、空气、来来往往各色各样的人,以及夜晚几乎无人的时刻,空旷的大街上,昏黄的路灯,带有丝丝凉意的初夏晚风,不禁令加班回家的人莞尔一笑。
曾经熟悉到能背出每一站是什么的公交线路,深夜懒懒散散走过的马路,几乎每周都去的小酒馆,路口的夜宵摊……如今仿佛离我非常远——过去离我非常远,远到我并不想回去;那座城市离我非常远,远到我已经回不去。
中国城市发展到现在,也都拥有着某些共同点,但有些个人感受却不尽相同。也许是知道家里没有等我的人,在异乡的夜晚行走,惬意就少了几分。不过,看完演出的夜晚,却能体会到某些曾经拥有过的快乐。
6.29看完野孩子,独自赶末班车的我,体会到了久违的放松与愉快,而昨晚的杭州也一改常态,竟有一点凉爽(平时一到晚上都是闷闷的),还下着小雨,更让人开心了——没喝酒都开心。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迫切想要看演出的原因,但做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总是没什么错——虽然常常在愉快之后,感到空落落的。
写到这,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了,大概这篇日记,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感到那么空落落的,并赶快去睡觉吧。
晚安。
一万只鸟从城市上空坠落
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鸟
却莫名其妙感到悲伤
/
曾有鸟儿落在我窗口
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一场暴雨过后
它再也没有来过
/
冬去春来、四季流转
我再没见过任何一只鸟儿
落在我的窗口